哲学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史 东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现代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哲学相关记录1084条 . 查询时间(2.47 秒)
阐释学始终致力于处理、协调好阐释活动中的冲突性因素,以完成对于意义整体性、融贯性的追求。通过阐释自证这一心理动力,阐释对象、阐释主体与阐释关系中的冲突性要素能够得到具体的协调和统一。广泛的阐释自证需要依赖方法论层面的理论工具,而阐释工具的建构也源于阐释自证的需要。在实践层面上,阐释性的理论工具所构成的阐释资源存在着分布的不平衡,通过承认阐释自证的基础性作用,能够在理论层面提供克服阐释不公的根基,并...
阐释、训诂与文本的规定性     阐释  训诂  文本  规定性       2024/4/23
训诂学是研究古汉语词义的传统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重要分支。就这门学科方法与理论较为严格的意义而言,训诂学是中国独有的学科,世界各国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但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近些年来,把训诂学与阐释学对举的情况越来越多,这既反映出训诂学力求新变的企图,也折射出阐释学在整个人文领域的影响力日渐扩大,穿透力日益增强。训诂学与阐释学的对举之所以可能,有其内在的原因。所谓“训诂重义”,而西...
意识形态认同培育机制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重要工具,是社会关系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发挥着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认同培育机制受到“目标—手段”逻辑的驱动,其中,“目标”指向培育的内容,表现为以政治认同为根本、以思想认同为核心、以理论认同为关键、以情感认同为重点;“手段”指向培育的路径,表现为认同对象的创新与传播、认同条件的培育与塑造、认同主体的教育与引导。经...
包银山,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
公共阐释论     公共阐释  公共空间  公共理性  阐释自觉       2024/4/23
阐释是公共的。阐释在公共空间展开,是公共空间中的相互理解与交流,而非私人空间的个体理解与自言。阐释空间具有自由性、平等性、宽容性、公共约束和共识性追求等特征。阐释的生成,以普遍的公共性要素为前提,为当代公共理性所规引。阐释的全部前提来源于公共、立足于公共,共通感、集体表象为人类普遍共同所有,语言、逻辑与知识均为公共精神积累。公共理性是阐释为公共的基本根据,是激发和推动阐释的积极动力,是约束和规范阐...
龙叶先,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项,省部厅级项目多项,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一部。
2022年11月29日下午,由吉林大学学位办公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联合举办的“吉林大学政治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线上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李佃来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教授夏莹教授、《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周丹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王志强副编审,作为与会嘉宾出席本次会议。吉林大学学位办公室主任兼研究生院副院长段天璟教授、吉林大学社...
金崇碧,女,仫佬族,中共党员,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哲学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主要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发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历史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等论文30多篇,人民出版社出版著作一部,主持、参加国家、省部级、厅级、校级等各级各类课题多项,独立撰写的专著《探寻马克思的“历史”》获贵州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麻海山,男,汉族,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所授课程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马列原著选读、西方哲学专题(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专题(硕士、博士)。
为增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促进我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于2022年11月17日在八角楼报告厅举办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首届“社会工作伦理实务技能大赛”。
近年来,阐释学是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江教授呼吁要构建系统完备、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阐释学。他在《中国阐释学建构的若干难题》一文中指出,当从以训诂学为代表的汉语言文字学入手建构中国阐释学。语言文字是阐释表达的工具,对任何文本的阐释都需要建立在对其文本中语言文字所记录的意义进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否则阐释就失去了根基和意义。汉字学(包括古今汉字)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冯霞,女,广西北流人,教授。现为广西财经学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自治区党委讲师团特聘教授、自治区“劳模工匠进学校、思政教师进企业”活动讲师团成员。兼任“广西传统文化研究会”“广西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广西国际共运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理事。在学校激励担当作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获记功奖章。
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虽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进入中国,但由于学界长期囿于理论的单一接受阐释,缺乏方法论意义上的吸收转化,因而至今并未见到真正的本土化阐释形态。文章提出以文学语言学阐释的原理形态为出发点,运用华裔学者傅伟勋提出的“创造的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格义”阐释法,通过对中西文学语言学阐释各自所包含的“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必谓”五层次文本意涵进行“共现”“分梳”“比堪”“...
林彬,1971年11月出生,广东汕尾人,中共党员,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武汉大学硕士,2003年赴法国行政干部管理学院参加行政干部管理培训、2012年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作访问学者。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