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生态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作物生态学 QTL相关记录16条 . 查询时间(0.343 秒)
以“冀豆12×黑豆”构建的包含186个家系的F8代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分析16种氨基酸含量,采用性状-标记间单向因素方差分析法(ANOVA)、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和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对各氨基酸含量的相关QTL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群体中各性状表型均呈现连续性正态分布并超亲分离。3种方法共检测到谷氨酸、精氨酸、丝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天冬氨酸和赖氨酸含量相关的14个...
铁和锌是水稻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也是重金属污染元素。在低洼或酸性土壤中,水稻容易遭受亚铁和锌毒害,抑制水稻生长,造成生物量和产量下降。为探讨水稻苗期耐亚铁毒、锌毒的遗传机制,利用优质粳稻品种Lemont和高产籼稻品种特青为亲本构建的高代双向回交导入系和308个在染色体上均匀分布的SNP标记剖析耐亚铁毒、锌毒相关的QTL。从双向导入系共检测到42个影响耐亚铁毒、锌毒相关性状如苗高、苗干重、根干重以及...
花色苷和黑色素是黑玉米籽粒中重要而有益的化学成分,深入开展其QTL定位研究,对于色素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转化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利用一个黑玉米自交系SDM为共同父本,分别与白玉米自交系木6和黄玉米自交系Mo17杂交,构建2个相关F2:3群体(分别缩写为WD和YD),对玉米籽粒中花色苷含量(ACK)和黑色素含量(MCK)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黑玉米SDM籽粒中的花色...
在物理整合的基础上,选用元分析方法将已发表的与蛋白质相关的QTL整合到物理整合中重复次数较多的6个QTL区间处,并且选用基于统计学原理的Overview方法进行优化,得到连锁群上QTL的有效遗传位置,最终筛选出稳定性较强的标记Satt127,研究结果为标记辅助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大豆品质性状改良一直是大豆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和分子标记技术的逐步深入为大豆分子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可能。该文综述了大豆QTL的定位方法、大豆品质QTL定位的研究现状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概况。
以高蛋白的大豆品种齐黄26和低蛋白的滑皮豆为亲本,杂交获得含170个单株的F2代分离群体,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了一张包括18个连锁群的分子连锁图谱,覆盖大豆基因组长度1 035.6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6.44 cM。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在济南和冠县衍生出的F2∶3群体的蛋白质含量的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济南试验点定位到3个与蛋白质含量有关的QTL,分布于D2、E和K连锁群上,分...
大豆与根瘤菌共生固氮是大豆生长发育所需氮素的主要来源。由于根瘤菌与大豆两者基因型的不同,接种根瘤菌后大豆固氮能力也不同。以合丰25×固新野生大豆杂交组合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F11的104个株系为材料,在严格控菌条件下,用固氮菌株2178进行结瘤匹配鉴定,测定RIL群体及其亲本的固氮酶活性、结瘤数目、侧根数目、根瘤鲜重、茎干重5个指标,对所得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结合SSR分子数据利用复合区间...
选择和培育养分高效的作物品种,结合合理的耕作方式是解决土壤养分缺乏、肥料资源短缺和农业生态恶化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作物养分吸收利用等相关性状受微效多基因控制,易于产生基因与基因,基因与环境的互作,难以通过传统的育种手段提高作物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效率。然而,数量性状座位(Quantitative Traits Loci, QTL)的定位分析为作物的养分效率的数量性状遗传学研究和高效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有效的...
在3个生长环境下种植水稻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 回交重组自交系(backcross inbred lines,BILs)98个家系(BC1F12和BC1F13)及其亲本,调查剑叶叶鞘长度、最上节间长和包颈长度,运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CIM),在全基因组5%显著水平上,对这3个性状进行了QTL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3个剑叶叶鞘长度性状的QTL,分布于第1、3...
用水稻测序品种培矮64s和Nipponbare为亲本构建的含137个SSRs标记的连锁遗传图谱和(培矮64s/Nipponbare)F2群体的180个单株,对水稻的单株有效穗数、穗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穗着粒密度、千粒重等6个产量构成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6个性状的22个QTLs,分布在第1、2、4、5、6、9、10、11、12等9条染色体的14个区域,表型贡献率5.0%~19.3%...
用协青早B/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分子连锁图谱,及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0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和多区间作图法,对水稻糙米蛋白质含量和粗脂肪含量进行QTL分析。检测到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s 5个(qPc-3、qPc-4、qPc-5、qPc-6、qPc-10),单个QTL对群体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4.7%~19.4%,联合贡献率为42.8%;检测到控制脂肪含量的QTLs...
利用源于杂交水稻汕优63的重组近交系(RI),进行系间随机交配构建了水稻永久F2(IF2)群体。采用QTL作图软件QTL Mapper 2.0对IF2群体的抽穗期性状进行了分析,共发现了21个QTLs,分布于10条染色体上。对抽穗期QTL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加×加、加×显、和显×显上位性效应进行了估计,对遗传主效应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做了预测。结果表明,鉴别出的QTL中,加×加上位性显著程度最高,其...
利用以Asominori为遗传背景具IR24染色体片段的置换系(CSSL)群体,在“2年4点”8个环境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AC)和蛋白质含量(PC)进行QTL定位和表达稳定性分析。结果共检测到8个AC和PC相关QTL,其中2个QTL在8个环境中都能重复出现,即影响AC的qAC-8和控制PC的qPC-8,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1.0%和26.9%。qAC-8和qPC-8对应置换系与背景亲本Asomino...
种植由籼稻品种和粳稻品种杂交衍生的DH群体,连续4年测定剑叶长度,运用基于混合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其QTL及上位性互作,估算遗传主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全部18个QTL都参与了上位性的形成,其中3个没有自身的遗传效应,但参与了3对上位性互作,这是传统方法不能发现的。另外,一个QTL可与多个QTL发生互作,这可能预示着存在更高阶互作。QTL与上位性互作可以具有不受环境影响而稳定表达的效...
利用大豆重组自交系soy01群体中的255个家系进行2年田间试验,采用两种作图方法,寻找一粒荚、四粒荚、每荚粒数等5个荚粒性状稳定的QTL。结果表明,利用区间作图法,2年共找到24个荚粒性状QTL,解释的遗传变异为5%~80%;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2年共找到27个荚粒性状QTL,解释的遗传变异为4%~73%。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2年找到2个重复出现、稳定的四粒荚QTL和2个每荚粒数QTL,为大豆荚...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