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生理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作物生理学相关记录4255条 . 查询时间(1.508 秒)
学术报告:远方教授,低渗感受器介导花粉粒萌发过程中的钙信号调控。
近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联合中山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揭示了miR397-OsLAC-OsTTL通路调控水稻产量的新机制。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
本发明涉及植物抗逆生理学,具体涉及半野生棉萌发期对钠盐抗性鉴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半野生棉种子进行均一化处理;2)制备盐胁迫基质:3)播种并培育棉苗;4)统计与结果分析。本发明提供了半野生棉萌发期抗盐性的鉴定方法,以迅速准确的筛选出高抗盐的半野生棉材料,可以加快栽培棉的抗盐性遗传改良,具有实践利用价值和意义。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种质资源创新与生物育种团队揭示了植物激素参与调控紫花苜蓿花芽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该研究为苜蓿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为提高苜蓿种子产量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Plants)上。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团队与北京大学教授贾桂芳团队合作,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发表了研究论文。该论文揭示了RNA结合蛋白通过m6A途径介导的相分离过程调控水稻抽穗期的机制。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亚洲棉miR172c在调控目的植物应答盐胁迫中的应用,可通过调节该miRNA表达量以调控目的植物应答盐胁迫的能力。实验证明,300mM NaCl溶液浇灌营养土之后光照16h,黑暗8h,交替浸泡48h后,亚洲棉过表达植株CLCrV:miR172c的叶片出现萎蔫。进一步测量叶片电导率,结果显示亚洲棉过表达植株CLCrV:miR172c叶片相对电导率显著升高。说明miR172c负调节棉花...
2024年5月3日,万建民院士领衔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合作,系统阐明了OsPRMT6a可以通过OsJAZ1精氨酸甲基化,增强茉莉酸信号转导,从而维持水稻小穗正常发育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耕作与生态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产量与光合作用相关性状的关系,揭示了密植条件下调控玉米产量的光合生理机制,并提出了玉米耐密高产的理想株型,为玉米密植高产栽培及耐密品种改良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理(Plant Physiology)》上。此外,该期刊还发表点评文章系统总结了该研究成果。
2024年4月2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耕作与生态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产量与光合作用相关性状的关系,揭示了密植条件下调控玉米产量的光合生理机制,并提出了玉米耐密高产的理想株型,为玉米密植高产栽培及耐密品种改良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理(Plant Physiology)》上。此外,该期刊还发表点评文章系统总结了该研究成果。
2024年4月26日-28日,中国草学会2024年会在六朝古都南京市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草学会主办,南京农业大学承办,会议主题为“大草原 大草业 大事业”。新疆农业大学草业学院70余名师生由院长颜安教授带队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新疆农业大学草业学院5名教师做了大会分会场报告,1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做了研究生论坛报告。同时,会议期间还进行了草学会专业委员会的换届工作,新疆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师颜安教授...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用作物,提高种植密度以实现增产是满足其高需求量的有效措施。高密度种植加剧了群体内对光热、养分等资源的竞争,使玉米节间变得细长,植株发生倒伏风险增加,从而制约了玉米产量与品质的提升和机械化收获,缩短基部节间长度有助于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
淀粉是水稻籽粒中的主要储藏物质。除籽粒胚乳中有大量储藏淀粉以外,叶片和茎鞘中也有很多淀粉。
2024年4月17日,中国农业大学小麦研究中心在NewPhytologist在线发表了题为“Positional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reveal the role of TaSRN-3D and TaBSR1 in the regulation of seminal root number in whea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核生2号和农大4332衍生的...
2023年本团队新增各类项目共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重庆市产业技术体系水稻创新团队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累计科研经费906万元。获2022年重庆统一战线建言献策奖(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批示)1项。发表论文22篇,包括《Molecular Plant》、《The Plant Journal》、《Plant Physiology》等一区刊物8篇。发明...
2024年4月1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转基因及基因编辑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揭示了NF-Y转录因子复合体通过调控大豆甾醇合成途径限速关键酶SQE1基因表达,可增强大豆应对干旱和盐胁迫能力的分子机制,为培育抗逆大豆品种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