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光学工程 >>> 光电子技术 光信息技术 光学仪器及技术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光学工程 院士相关记录151条 . 查询时间(0.515 秒)
2024年9月13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戴琼海院士、吴嘉敏副教授,基础医学院郭增才副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Cell上发表了文章Long-term mesoscale imaging of 3D intercellular dynamics across a mammalian organ,宣布了新一代介观活体显微仪器RUSH3D系统的问世,在兼具厘米级三维视场与亚细胞分辨率的同时,能够以20Hz的高...
姚建平,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及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ptica Fellow)。于1997年获法国University of Toulon电子工程博士学位。1998年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任助理教授。2001年加入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微波光子学讲座教授,杰出教授。于2007年-2010...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战略科学家姜德生,畅谈科研创新之路,探讨老一辈科学家带领团队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做不懈追光者的启示。
2024年7月20日,阎锡蕴院士团队应邀在《Nature Reviews Bioengineering》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esigning nanozymes for in vivo applications"的综述文章,该文全面梳理了纳米酶催化医学的代表性研究进展,探讨了切实可行的体内应用设计策略,展望了纳米酶临床转化的挑战与前景。
碳纳米管具有轻质、高强、高模、高导电、高导热等优异特性,被认为是新一代超高性能纤维的理想组装基元。然而,受限于碳纳米管跨尺度组装难题,碳纳米管纤维的强度仍远低于其理论强度。
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我国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展具有成像功能的类脑视觉传感技术研究。神经形态类脑视觉硬件作为具有光信息感知、信息处理、信息存储、逻辑思维和判断功能的新型器件,是构建类脑视觉感知和实现超低功耗类脑存算的核心部件,在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智能家居、自动驾驶、工业检测、生物医学成像及智慧健康等领域呈现出巨大发展潜力。传统神经形态视觉系统通过将传感单元、...
氧化物负载的贵金属催化剂是多相催化剂中最为普遍且被广泛应用的催化剂,在工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金属与载体之间的强相互作用(SMSI)以及载体表面缺陷(空位、台阶等)通常被认为是贵金属原子锚定在可还原氧化物(TiO2、CeO2)载体表面的关键因素。贺泓院士团队与昆明理工大学宁平-李凯教授团队、香港城市大学曾晓成教授团队、宾夕法尼亚大学Joseph S. Francisco教授团队合作研究,提出...
近日,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黄维院士、王建浦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环境友好型钙钛矿发光二极管(LED)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一步旋涂法实现了大面积外延生长的高质量锡基钙钛矿薄膜,突破了传统外延方法在大面积器件制备方面的局限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上。
张翔(Xiang Zhang),美国国籍,光电学家。1963年12月生于中国南京市。1996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2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朱棣文(Steven Chu),美国物理学家。1970年毕业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1976年获伯克利加州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78-1987年在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贝尔实验室工作。1987年至今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
鲍哲南(Zhenan Bao),美国国籍,柔性电子学家。1970年11月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1995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主任、K. K. Lee特聘教授,化学系和材料科学工程系客座教授。2016年,鲍哲南教授创立斯坦福大学可穿戴电子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发明家学会会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
顾敏教授为澳大利亚物理学会会士 (1999),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2003), 美国光学学会会士 (2004),英国物理学会会士 (2008), 国际电力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 (2015)。被选为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2006),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2007)。
近日,南京工业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黄维院士、史慧芳教授带领的团队在有机长余辉发光领域再次取得重要进展。他们通过调控孤立分子态和聚集态磷光的比例,在光刺激下,实现了动态多彩长余辉发光,同时展现了该类材料在多彩余辉显示、信息加密、紫外光探测等领域的应用潜力。相关成果以题为“Regulating isolated-molecular and aggregated state phosphores...
近日,南京工业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黄维院士、刘杰研究员、李林教授在《Advanced Materials》期刊上发表题为“Near-Infrared-II Fluorophore with Inverted Dependence of Fluorescence Quantum Yield as Potent Phototheranostics for Fluorescence Image-...
2023年7月23日上午,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刘小钢教授应邀到访南京工业大学,并做客IAM星火大讲堂。报告在丁家桥校区科技D楼1903会议室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IAM学科带头人黄维,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领导班子及师生代表参加活动,同时提供线上参会通道。报告会由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院长陈永华教授主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