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物理学 >>> 生物信息论与生物控制论 生物力学 理论生物物理学 生物声学与声生物物理学 生物光学与光生物物理学 生物电磁学 生物能理学 低温生物物理学 分子生物物理学 空间生物物理学 仿生学 系统生物物理学 生物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物物理学 染色相关记录17条 . 查询时间(0.296 秒)
2023年9月13日,《细胞报告》(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平研究组撰写的题为冷冻内皮素研究从体外到体内揭示了染色质的一般折叠模式与双启动螺旋结构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冷冻电子断层三维成像方法(低温电子断层扫描,低温冷冻),分别探究了体外组装的长染色质纤维,在HeLa细胞中提取的染色质纤维以及蛙血红细胞核内的原位染色质纤维结构。研究发现,这些由连接组蛋白介导形...
在真核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结构的重新建立对于维持基因组完整性和表观遗传信息传递至关重要。DNA复制一方面破坏母链DNA的亲本核小体,另一方面新生核小体必须在DNA子链上重建。染色质组装因子CAF-1是在进化过程中保守的异源三聚体组蛋白伴侣复合物,负责将新合成的H3-H4组蛋白装配到子链DNA上,完成从头装配的核小体组装的第一步,即形成一个由DNA缠绕H3-H4四聚体组成的核小体组装中间态Tetr...
2021年5月26日,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政课题组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伟课题组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Recognition of the inherently unstable H2A nucleosome by Swc2 is a major determinant for unidirectional H2A.Z exchange。研究发现,S...
近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政课题组与研究员朱平课题组合作,在THE EMBO JOURNAL上,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nucleosome dynamics modulation by histone variants H2A.B and H2A.Z.2.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冷冻电镜,解析分别包含组蛋白变体H2A.B和H2A.Z.2.2的核小体结构,阐...
2020年1月30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周政课题组的研究论文“Role of a DEF/Y motif in histone H2A-H2B recognition and nucleosome editing”。该研究...
转座子(transposon)由冷泉港实验室Barbara McClintock(诺贝尔奖)首先在玉米中发现【1】。转座子又被称为“跳跃基因”,类似于内源性病毒,能够在宿主基因组中“复制和粘贴”自己的DNA,以达到其自我“繁殖”的目的。转座子的“跳跃”可能会产生基因组不稳定性,并导致动物不孕不育。有多种调控机制沉默转座元件并维持基因组完整性,例如如组蛋白修饰和DNA的甲基化等。为了抵抗转座子,动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蔡刚教授课题组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染色质重塑SWI/SNF与INO80复合体及其不同核小体结合状态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揭示了SWI/SNF与INO80复合体共有的肌动蛋白(Actin)和核肌动蛋白相关蛋白(Arps)组成的Actin/Arp模块作为构象调控的分子开关,调控核小体结合及可能调节重塑核小体活性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分别在国际权威杂志《Protein & Cell...
Chromosomes provide the blueprint for all life. Because of its fundamental importance, chromosome biology is currently investigated by a large and diverse set of researchers using many different organ...
2015年12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许瑞明研究员领衔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染色质结构及其调控”启动讨论会在基金委第一会议室举行。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杜生明主持会议,副主任冯雪莲以及学科部杨正宗、谷瑞升、殷文璇、田艳艳、龚道清、杜以军、薛岚等有关等领导,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孙命、科技处处长雷鸣和副处长孙玉娜等同志参加了会议。
生命机体内部有机生物大分子种类构造极其繁复,其运转却呈现出高度有序、协调和精妙的自我调控。在纷繁复杂的生物反应中,染色体DNA自组装、复制和应时启动转录处于细胞生命活动的中心位置。虽然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完成,但是数以亿计的DNA遗传信息凝聚在十几微米大小的细胞核内,目前,我们还没有能力清晰理解这些信息是如何被细胞利用、提取、整合并最终发布成效应蛋白质来应对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内外信号刺激。这些基本调...
2014年4月25日,Science杂志以长幅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朱平研究组和李国红研究组合作利用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技术解析的30nm染色质左手双螺旋高清晰三维结构这一重要研究成果。
2014年4月25日(DNA双螺旋结构发现61周年纪念日),Science以长幅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报道了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一项关于30nm染色质高级结构解析的重大成果。生物物理所长期从事冷冻电镜三维结构研究的朱平研究员和长期从事30nm染色质及表观遗传调控研究的李国红研究员通过多年的紧密合作和不懈努力,发挥各自专长和优势,成功建立了一套染色质体外重建和结构分...
困扰研究人员30多年的最基本分子生物学问题获得了突破。4月25日,《科学》杂志刊登了中国科学家的长篇论文,宣布解析了“30纳米染色质高级结构”,这使人类知道了决定同卵双胞胎存有差异的“30纳米染色质”的结构。据该论文的作者之一、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红介绍,遗传信息DNA是经过凝缩之后聚集在只有几个微米的细胞核里的,其核小体以密集堆积的方式形成了一种直径在30纳米左右的管状螺旋体,即30纳...
以中国仓鼠细胞CHO-K1为材料,用放射自显术检查紫外线照射后细胞内DNA的切除修补,没有得到足以证明分裂中期细胞对其染色DNA进行切除修补的可靠证据。此结果与1977年Ikushima所报告的不同。对于这种修补能力的缺乏,作者认为应考虑到的原因至少有:(1)分裂中期染色体上的DNA处在高度紧密的状态,难于进行切除修补;(2)分裂中期细胞中担任DNA修补合成的多聚酶β的活性可能下降;(3)分裂中期...
前言小腸的隐窝上皮細胞对电离輻射作用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它們的有絲分裂活动受到輻射作用的抑制,导致絨毛上皮的缺失,引起菌血症,是中期放射損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最近斯米尔諾娃和夏皮罗报导了小白鼠受200—1200伦X射綫全身照射后,其小腸隐窝上皮細胞的染色体畸变率与剂量之間存在着函数关系,可作为估計机体受輻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