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恒星与银河系 系统”相关记录26条 . 查询时间(1.093 秒)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中枢-纤维状系统如何促进大质量恒星形成(图)
纤维 系统 恒星
2024/11/6
2024年10月24日,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的博士研究生张文峻及合作者使用Herschel空间望远镜,Spizer空间望远镜以及James Clerk Maxwell射电望远镜的多波段观测数据,研究银河系中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W49A的分子云气体结构、运动学以及恒星形成。分析结果显示巨分子云W49A是由两个中枢-纤维状系统(HFSs)组成,从纤维状结构(filament)到中枢(hub)的物...
新疆天文台科研人员发现PSR J1846-0513处在双中子星系统中(图)
恒星 行星 探测
2024/8/9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与新疆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赵德在导师王娜研究员、袁建平研究员的指导下对漂移扫描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CRAFTS)发现的脉冲星PSR J1846−0513进行了测时研究,测得该脉冲星处于双星系统中,其运行轨道是椭圆轨道,周期为0.61天,偏心率为0.208。该脉冲星的伴星质量大于或等于太阳质量的1.28倍,是一颗中子星,系统总质量为太阳质量的2.63倍。探测到相对论...
天文学家发现一个新的六行星系统(图)
六行星系统 恒星天文学 恒星
2023/12/12
研究发现罕见的正在形成的“四体”恒星系统(图)
正在形成 四体 恒星系统
2023/8/4
云南天文台发现含活动相接双星的特殊五星系统(图)
活动相接 双星 特殊五星系统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2023/1/12
云南天文台发现三星系统中刚形成的大质量相接双星(图)
三星系统 大质量 相接双星
2023/1/12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等揭示长周期行星系统近共振构型的形成机制(图)
长周期 行星系统 近共振构型 形成机制
2021/4/8
近期,《The Astronomical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与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等单位的合作成果,揭示了远离恒星的行星(轨道周期大于10天)之间形成近共振构型的机制以及原行星盘结构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Kepler及其后续空间探测任务K2发布的约6000颗行星候选体的分析发现,同一系统中相邻两行星的周期比在近轨道共振的位置处有大量累积,如周期比在2.0,1....
“雪球地球”(全球冰冻)在地球历史中至少出现过两次,这些冰冻期的原因很大程度仍旧是未解之谜。而据《英国皇家学会会刊》近日刊登的一则研究,“雪球地球”或是阳光辐射短时间内严重匮乏所导致。这一研究也许会改变天文学家对宜居星球的看法,同时提醒科学界警惕某种方式会将行星推到超过临界阈值的水平。我们的地球位于恒星(太阳)的宜居带,而一颗行星是不是位于宜居带,基本是由来自恒星本身的辐射强度决定的。以我们为例,...
双星伴“日”!多行星类日恒星系统有了“全家福”(图)
多行星类日 恒星系统
2020/7/24
天文学家首次直接给绕类日恒星旋转的多行星系统拍摄“全家福”。据美国太空网22日报道,一项新研究称,位于智利的隶属于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VLT)拍摄了两颗气态巨行星绕类日恒星TYC 8998-760-1旋转的情景,鉴于TYC 8998-760-1是“小鲜肉版”的太阳,因此,最新研究有助科学家管窥太阳系年轻时的情景。研究人员表示,此前只有两个多行星系统被直接成像,且这两颗恒星都不是类日恒星。此...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热亚矮星与中子星双星系统研究获进展(图)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热亚矮星 中子星 双星系统
2020/6/29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大样本恒星演化团组吴优博士等人对热亚矮星与中子星双星系统进行研究,得到了银河系中这类系统的统计性质,并分析了它们在观测上被找到的可能性。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杂志《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 & Astrophysics)上。热亚矮星是一类特殊的天体,在赫罗图中位于极端水平分支,它是由一个中心燃烧的氦核和很薄氢壳层构成的恒星。双星演化理论预言了热亚矮星...
中国“天眼”首次发现脉冲双星系统
中国 天眼 脉冲双星系统 白矮星
2020/3/30
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经过近两年观测研究,天文学家通过俗称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武仙座球状星团(M13)中发现一个脉冲双星系统,并通过脉冲星计时观测证认该双星系统由一颗脉冲星与一颗白矮星组成。
它们比恒星小,是一种低温且昏暗的星球;它们的质量却比行星大,甚至拥有围绕自己运行的行星;它们是宇宙中的“少数派”,很难被发现,关于它们的半径、质量、年龄、光度等都披着神秘面纱……它们就是褐矮星。近日,天文学家偶然发现了一个罕见的褐矮星食双星系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天文学》期刊上。
近日,国际天文学术期刊《天体物理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韩忠涛等人在致密星双星领域取得的一项研究成果。该项工作对一颗掩食的分离白矮星双星猎犬座DE进行长期监测和分析,给出了其周围存在一个共双星物质盘以及一颗绕其转动的类木巨行星的证据。这一发现表明共双星盘和巨行星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揭示了它们可能皆来源于未完全抛射的...
太阳色球活动是发生在太阳色球层中局部区域的磁活动现象,如色球谱斑和色球耀斑等,色球活动现象在晚型恒星上非常普遍。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房祥松等人基于LAMOST光谱研究了来自昴星团、M34、鬼星团和毕星团等疏散星团的700多颗晚型恒星的色球活动现象。该项研究工作已发表在国际天文期刊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2018,MNRAS,476,908)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