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信息处理技术 通信技术 广播与电视工程技术 雷达工程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信息与通信工程相关记录1055条 . 查询时间(0.283 秒)
江辉,女,博士,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授。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电能质量监测与控制及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主持和完成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他项目20余项。在国际、国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2023年2月,广东省物联网协会公布了2022年度广东省物联网协会科学技术奖系列获奖名单,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陈翔副教授团队成果“高铁专用无线网络空中接口实时在线监控系统”获得2022年度广东省物联网协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近日,面向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海量衍散射图像降噪、实验数据在线解析的迫切研究需求,HEPS光束线软件系统张一团队与高能所赵丽娜AI研究团队密切合作,取得对应的AI for Science研究阶段性进展,研究成果在领域重要学术期刊《IUCrJ》与《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上在线发表。
卢军,男,教授,生于1974年,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2013-2015年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大数据科学与技术专业。
廖庆洪,南昌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授,网络空间安全研究室副主任,从事专业领域: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物理,电子信息,生物医学。先后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教育部首批“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江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优秀本科生班级导师,优秀毕业论文指导导师,前湖学院综合实验班优秀导师等荣誉。
刘且根,南昌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授,从事专业领域:电子信息、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在研基金项目简介:多模态先验信息与成像重建。简介:现代医学成像技术涵盖磁共振、X射线、超声等近十种成像模态以及众多衍生模态。随着临床影像技术需求的发展,单一成像模态已经不足以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将各种成像技术融合,发展多模态成像技术已经显示出其必要性。多模态成像的成像机理与成像重建存在更为复杂的结构相关性与耦合性,面临...
唐玉超,男,1982年12月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2013年12月博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中的优化问题、医学图像重建、矩阵方程迭代算法。
孙波(1965.6—),男,汉族,湖南常德人。博士,教授。担任科技部科技专家和湖南省人事厅职称评委、国际机器人与自动化杂志(Robotics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 Journal)编委。
东莞理工学院国际微电子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的研究方向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以及集成电路工程。报考电子信息专业的复试笔试考试科目包涵《半导体物理》、《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与单片机技术》。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出本考试大纲(详见附件)。
黄志华(hzh@fzu.edu.cn),博士,教授。从事脑机接口、脑疾病智能诊疗、认知计算、类脑计算、神经信号处理、系统软件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跨越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脑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医学、生物工程等多个领域。先后到清华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访问交流,在每个相关领域都建立了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关系。实验室具备开展各种无创脑机接口实验的条件,也具备与医学专家合作开展脑机...
林政宽(Cheng-Kuan Lin),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台湾新竹),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无线通信及并行计算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于国内外知名期刊与会议共发表约150篇论文。近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并行计算,无人驾驶等。
现任福州大学,软件工程系教授。1994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临床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4年至1996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从事临床药学方面的科研工作。1997年初至加拿大开始从事计算机科学的学习;2000年毕业于加拿大皇后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学士学位,2002年在皇后大学,计算机学院,获硕士学位;2006年在皇后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博士学位。在加拿大留学期间,曾在皇后大学电子工程系担任...
陈哲毅,男,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校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网络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福州大学“旗山学者”(海外项目),CCF YOCSEF福州AC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云/边缘计算、资源优化、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1项等在内的4项国家与省部级项目以及2项校企合作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在IEEE Trans. on...
王美清,女,博士,福州大学应用数学教授,英国格林威治大学访问教授。国际杂志Journalof Algorithms and Computational Technology 编委会亚洲区代表.(2009年起)。
彭志红,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1.多个体协同;2.智能优化与决策;3.智能信息处理。近5年承担的科研项目:1.多机器人智能协同作业理论与方法研究,2021年1月-2024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集成项目课题,主持;2.面向野外山林作业的无人机系统关键技术,2017年1月-2020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3.面向现代防御系统的多无人机协同优化与决策...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