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力学 >>> 流体力学 >>> 理论流体力学 水动力学 气体动力学 空气动力学 悬浮体力学 湍流理论 粘性流体力学 多相流体力学 渗流力学 物理-化学流体力学 等离子体动力学 电磁流体力学 非牛顿流体力学 流体机械流体力学 旋转与分层流体力学 辐射流体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 实验流体力学 环境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241-255 共查到流体力学相关记录4607条 . 查询时间(2.683 秒)
孟庆山,男,1974年1月出生于河北玉田,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杰青。1997年7月毕业于武汉冶金科技大学采选系采矿工程专业,2000年7月在武汉科技大学获采矿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至今先后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目前担任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兼任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协会 ...
刘建军,男,汉族,河南襄城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6年7月获得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99年1月获得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1月获得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流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4年6月博士后出站。 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科研计划处处长,兼任中国力学学会渗流力学...
李小春,男,1964年生,1984年毕业于重庆大学采矿系,1990年于本所取得硕士学位,2001年于日本茨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本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CO2地质封存学科组组长。李小春研究员是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四个中英文学术期刊的编委、科技部及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
邓守春,男,1974年2月11日生,博士,研究员。1997年7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岩土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0年4月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航天技术与材料工程学院,获固体力学专业硕士学位;2007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获力学博士学位。2009.9 - 2010.7在肯塔基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做博士后;2010.7 – 2012.6在美国爱达荷国家实验室&爱达荷大学做博士后;20...
2022年4月23日-24日,第20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The 20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成功召开(线上)。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高能量密度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应用专业委员...
2022年4月22日下午,应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存标邀请,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李杰权研究员在北京大学工学院1号楼210会议室作了题为“计算流体力学的时空观:模型的时空关联性及算法的时空耦合性”的学术报告,报告由韦小丁副主任主持。
最近,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法新课题组在固体内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他们提出了基于机电阻抗的模量内耗测量新方法,测量精度比美国ASTM现行标准高一个量级,测量时间只需2秒。在此基础上,他们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硬材料DMA(动态热机械分析仪),而以往的DMA只能测量软材料。而且,他们提出采用测量内耗的方法来监测金属的疲劳失效,并在铝合金低周疲劳中获得了验证。进一步,他们提出了非线...
近日,安徽省力学学会评选的2021年安徽省力学学会优秀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证书下发,我系有3篇博士学位论文和2篇硕士学位论文获奖。安徽省力学学会奖励委员会此次共评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和优秀硕士论文3篇。见图
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院内1号楼221室 邮编:100190 电话:010-62559588,62559209 传真:010-62559588 Email: office@cstam.org.cn
如何从最基本的统计动力学出发控制湍流是长期以来湍流和流体力学理论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同时对于应用基础研究有重要价值,其中对称性在物理学和力学基本理论中均具有根本性意义。近日,力学所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焱副研究员与南京市高淳区速诚基础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朱建州博士合作,从对称性原理出发,在螺度控制湍流压缩性方面取得了进展。
小型高速水面航行器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载体形式,其核心问题为通气空泡流态的稳定性。在高速条件下,空泡的非稳态演化甚至溃灭会产生强烈的压力脉动,严重影响航行器的操纵稳定性和结构安全,已成为水面航行器速度提升的首要障碍。因此,揭示通气空泡流态规律及流态转变机制,寻找稳定流态对应的航行器设计和运行区间,对于高速水面航行器研制和未来创新概念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型高速水面航行器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载体形式,其核心问题为通气空泡流态的稳定性。在高速条件下,空泡的非稳态演化甚至溃灭会产生强烈的压力脉动,严重影响航行器的操纵稳定性和结构安全,已成为水面航行器速度提升的首要障碍。因此,揭示通气空泡流态规律及流态转变机制,寻找稳定流态对应的航行器设计和运行区间,对于高速水面航行器研制和未来创新概念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从最基本的统计动力学出发控制湍流是长期以来湍流和流体力学理论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同时对于应用基础研究有重要价值,其中对称性在物理学和力学基本理论中均具有根本性意义。2022年4月24日,力学所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焱副研究员与南京市高淳区速诚基础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朱建州博士合作,从对称性原理出发,在螺度控制湍流压缩性方面取得了进展。
螺旋度是三维湍流中的二阶无粘不变量,对湍流系统的演化具有关键作用。螺旋度的基础理论研究对改善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关键装备的性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螺旋度是三维湍流中的二阶无粘不变量,对湍流系统的演化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螺旋度的基础理论研究对改善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关键装备的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