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发育生物学 >>>
搜索结果: 181-195 共查到发育生物学相关记录707条 . 查询时间(0.991 秒)
哺乳动物在进入青春期后,骨骼从快速增长(lengthening)模式逐渐转变成缓慢增粗(thickening)模式,然而变化的机制仍不清楚。近期,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团队揭示了小鼠青春期前后骨骼生长模式转变的细胞基础,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Stem Cell》期刊,标题为“Tracing the skeletal progenitor trans...
亚洲蝮是一类小型剧毒蛇,也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毒蛇。亚洲蝮属(Gloydius)隶属蝰蛇科,蝮亚科,该属成员有20余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及欧洲边缘。长久以来,关于亚洲蝮属的多样性、系统发育、起源演化、蛇伤防治和生物医药开发等方面,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热点。近5年来,随着野外工作的不断推进,分子系统学研究日益完善,亚洲蝮属的系统发育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并有很多新种被发现和命名,如红斑高...
2021年10月7日讯/生物谷BIOON/---哺乳动物的生殖细胞在雌性中分化为卵母细胞,在雄性中分化为精子。卵母细胞和精子融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发育成新的个体,从而将其遗传和表观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在发育过程中,生殖细胞经过表观遗传重编程和表观遗传编程,在受精时获得全能性,以高保真度维持基因组信息,并且通过减数分裂重组产生基因组多样性。
2021年9月30日讯/生物谷BIOON/---谱系追踪(lineage tracing)是发育生物学的一个基本方法,指的是用于绘制有机体内特定细胞的后代的测试方法。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严格的谱系追踪对神经细胞再生的研究至关重要。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这种追踪方法远非该领域的常规做法,并建议必须重新审视之前报告的取得“引人注目”的再生结果的研究。相关研究结果...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红梅研究组,现因工作需要,公开招聘博士后2名。
2021年9月27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布莱根妇女医院、布罗德研究所和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类涉及人类基因组中长重复序列的基因修饰可以影响多种与健康相关的特征。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1年9月24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rotein-coding repeat polymorphisms strongly shape diverse huma...
理解人类的发展具有基本的生物学和临床重要性,尽管这一点非常重要,但人类胚胎发育背后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对人类胚胎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发育的早期阶段很关键;目前这类研究是在接受体外受精的个体自愿捐赠的剩余胚胎中所进行的,然而,这类研究受限于胚胎的可获得性以及严格的国际伦理时间限制,即允许胚胎在实验室中发育多长时间(最多14天)。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生物信息学及应用创新团队与四川农业大学小麦所合作,研究了TaAGL6基因在小麦花器官和小穗发育过程中的功能。9月6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张徐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西晋城人。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昆虫系。主要从事果蝇的发育生物学和干细胞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山西省优秀人才科技创新项目。2016年赴德国马普所进修。在Development,IBMB等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2021年8月18日下午,平谷区委书记唐海龙一行赴中国农业科学院进行交流合作中专程来所参观农业生物育种科普展,孙坦副院长、刘现武副院长参加活动,党委书记李红康、副所长谷晓峰等陪同参观。
长期以来,哺乳动物的小脑几乎只与运动控制有关,然而近期的研究已表明,它也有助于许多更高级的大脑功能。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德国海德堡大学分子生物学中心(ZMBH)的Henrik Kaessmann教授、海德堡霍普儿童癌症中心(KiTZ)的Stefan Pfister教授及其团队如今破解了控制出生前后小脑细胞类型发育的遗传程序。他们将小鼠小脑的数据与负鼠的相应数据进行了比较,揭示了基本的基因调控网络,这...
闵义,海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主要开展质体分裂相关基因的挖掘及功能研究;质体分裂调控介导的木薯表型改变的分子机制研究;油茶离体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建立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近20篇,撰写专著及教材各一部。研究领域:质体分裂调控下热带淀粉油料作物表型研究。
美国科学院2011年5月3日宣布,72名美国科学家和来自15个国家的18名外国科学家分别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李家洋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0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得发育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医科大学发育细胞生物学教研室任教至今。2018-2019年作为研究学者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从事科研工作。
以科学名世,传承历史魂脉,共谋学术盛宴。6月7日,东南大学2021年生命科学学术论坛将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榴园宾馆逸夫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由谢维教授、赵春杰教授、柴人杰教授共同主持,华大基因杨焕明院士、清华大学孟安明院士,清华大学饶子和院士,苏州大学王志新院士,苏州大学吴嘉炜教授,首都医科大学杜杰教授,江苏省疾控中心朱凤才教授,东南大学滕皋军教授,东南大学顾宁教授等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杨焕明院士以...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