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细胞病理学”相关记录197条 . 查询时间(2.39 秒)
低水平镉暴露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镉 破骨细胞 RAW264.7细胞 骨质丢失
2019/5/14
为研究低水平镉(Cd)暴露对破骨细胞(osteoclast,OC)分化的影响,试验以RAW264.7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为材料,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存在的条件下,用不同浓度Cd处理4 d;利用CCK-8法检测破骨细胞及其前体细胞活性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试验观察破骨细胞生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破骨细胞形态变化,蛋白免疫...
目的:初步探索γδT细胞在抗膀胱癌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识别的应激蛋白MICA/B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经帕米磷酸二钠体外扩增培养膀胱癌患者外周血来源的γδT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细胞的纯度、扩增效率和经佛波酯/离子霉素(PMA/ionomycin)刺激后CD107a的表达,通过细胞毒实验检测其对膀胱癌细胞株的细胞毒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膀胱癌细胞株表面和膀胱癌组...
科学家首次观察到肿瘤转移过程
肿瘤转移 动物 细胞
2018/8/17
一种基于荧光素酶的成像技术,展示了肿瘤细胞融合从而在活体动物转移性继发肿瘤中形成杂交细胞的首个例子。
转移,或者说继发肿瘤的形成,是同癌症相关的绝大多数死亡病例的罪魁祸首。受损细胞功能如何出现在远离癌症原发肿瘤的细胞中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最新工作似乎解释了一个关于癌症如何在体内形成杂交体并引发转移的百年假说。
福州大学乐志操教授在羽毛分叉发育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研究论文“Contraction of basal filopodia controls periodic feather branching via Notch and FGF signaling”于近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9:1345(2018)。该论文以福州大学为第一作者署名单位,乐志操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
本报合肥5月3日电,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近期该院智能所智能微纳器件研究室张忠平特聘研究员团队在肿瘤细胞检测及精准手术导航方面取得突破。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著名化学期刊上,并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鱼类诺卡氏菌病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肉芽肿疾病,鱼诺卡氏菌是其主要病原。鱼诺卡氏菌全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了一个可能靶向定位于宿主细胞线粒体的分泌蛋白——动力蛋白调节蛋白robl/LC7。为了对鱼诺卡氏菌robl/LC7的亚细胞定位和功能进行初步研究,实验对鱼诺卡氏菌robl/LC7进行了基因克隆、真核表达重组质粒构建、分泌蛋白鉴定、亚细胞定位、过表达和凋亡检测。结果显示,成功克隆了鱼诺卡...
延安大学医学院病理学课件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延安大学医学院病理学 课件 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2018/3/15
延安大学医学院病理学课件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东南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赵春杰教授(图)
东南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 博士生导师 赵春杰 教授 病理
2018/1/2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3位教授入选爱思唯尔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教授 爱思唯尔 2017年 中国高被引 学者榜单 物理学 天文学 理学
2018/1/27
2018年1月19日,爱思唯尔发布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1793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入选。我校3位教授继2016年后再次入选,入榜学者总数并列全国第78位。3名入榜教授为数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蒋达清教授,物理学和天文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孙道峰教授,免疫和微生物学学科入选者、原化学工程学院党宏月教授。
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武汉大学24门入选——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图)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武汉大学 24门 全国第二 哲学 医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2018/2/2
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推进会,宣布首批共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校24门课程入选,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我校被认定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至少完成了两期教学活动,课程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性强,涉及的学科包括哲学、医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法学。
宿主细胞感染支原体后的“宿命”
支原体 凋亡 自噬 细胞癌变
2018/4/16
支原体(Mycoplasma)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一类原核微生物,无细胞壁,依靠细胞膜维持其个体形态和多种生理功能。临床上,支原体可引起动物和人类多种疾病,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威胁人类健康,但是目前针对支原体疾病的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疫苗有效性较差,且缺乏较为敏感的诊断工具,加之支原体个体微小、生长缓慢,暂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其感染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因此,至今支原体引起的疾病很难预防...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以细胞病理学助力精准诊断水平提升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细胞病理学 精准诊断
2017/7/28
用很细小的针头对甲状腺、乳腺、肺结节、淋巴结等组织穿刺少量细胞,即可作出是否为癌的明确诊断;抽取少量胸腹水即可明确判断转移癌是否存在;留取一瓶尿液即可早期诊断膀胱癌:这就是“细胞病理学—无创精准诊断技术”。这一技术的优势在于无创或微创取材,需要同时具备丰富经验的细胞病理及分子诊断技能的中心才能完成诊断。
细胞“死亡通告”提供治癌新思路
细胞 治癌 发展细胞
2017/6/21
即将死亡的细胞会向邻近细胞发出信号,确保有新细胞来接替自己,美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了这个过程的具体机制,在此基础上可望开发出治疗癌症的新方法。
美国拉什大学近日发布的新闻公报说,该校专家还发现,绿脓杆菌产生的一种毒素能阻止细胞发送死亡通告,这正是该病菌导致伤口难以愈合的原因。
细胞的有序凋亡和新生是人体正常运作过程的一部分。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不清楚濒死的细胞怎样进行“代偿性增殖信号传导”,即通知其他...
意大利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氏症新的致病机理
意大利 阿尔茨海默氏症
2017/5/4
意大利桑塔路西亚医院、国家研究委员会罗马中心及罗马生物医药大学组成的研究小组最近发现,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发病起因可能是产生多巴胺的部分脑细胞死亡,而多巴胺正是某些神经元之间“通讯”机制的基本神经递质。没有多巴胺,神经元将失去作用。该研究成果发布于4月3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上。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院)科研人员发现天然化合物小檗胺(berbamine)后处理能抵抗心肌缺血/复灌损伤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院) 天然化合物 小檗胺 berbamine 心肌缺血 复灌损伤
2017/3/10
2017年2月2日,自然出版集团子刊Cell Death and Disease在线发表了上海生科院(健康院)杨黄恬研究组题为“Berbamine postconditioning protects the heart from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through modulation of autophagy” 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天然小檗科植物提取的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