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古生物学 >>>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古生物学相关记录187条 . 查询时间(2.27 秒)
图尔盖海峡(Turgai Strait),又称西西伯利亚海,是中侏罗世至始新世末期(或渐新世)、连接北冰洋和特提斯洋以及分隔亚洲和欧洲大陆的大型浅、咸水体。图尔盖海峡被认为对生物的迁移和扩散起到了“屏障”作用,导致许多哺乳动物和植物类型出现了地理隔离。而最新证据表明,轮藻的传播似乎并未受到该“屏障”的影响。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生山显任在盖志琨、赵文金研究员联合指导下于国际学术期刊《亚洲地球科学杂志》(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在线发表了该研究团队志留纪真盔甲鱼类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报道了在江西武宁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早期(大约4.38亿年前)清水组中首次发现的早期真盔甲鱼类的两个新物种:俊卿清水鱼(Qingshuiaspis ju...
在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里,猫头鹰在神话传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曾经就出现过猫头鹰形状的青铜尊,时代可以追溯至商朝晚期。在古罗马神话中,智慧女神密涅瓦的肩上,也伏着一只猫头鹰。直至今日,猫头鹰仍与神秘、死亡、运气,甚至与哈利波特世界的魔法联系在一起,作为现实与魔法世界的信使。
热带有着当今世界最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植物化石对于了解热带森林的起源演化,起着关键作用。由于植被盖面积大、淋溶作用强,加上古植物学研究发展较晚,这里发现和报道的新生代植物化石较少,在古热带的核心地区——中南半岛的研究也几近空白,基础资料的不完善使得我们对这里新生代植物的基本面貌还缺乏空间和时间上的全面了解。此外,“东亚植物区系来源于何处?”,也是备受植物地理学关...
Anewly described softshell turtle that lived in North Dakota 66.5 million years ago at the end of the Cretaceous Period, just before the end-Cretaceous mass extinction, is one of the earliest known sp...
2022年3月10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河北地质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的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选。其中,由南京古生物所领衔完成的三项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三趾马事件,即三趾马于晚中新世首次由北美迁入旧大陆的事件,是新近纪乃至晚新生代最重要的生物地理事件之一,是晚中新世开始的标志之一。三趾马事件的确切定义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主要有三趾马事件(Hipparion Datum)、古三趾马事件(Hippotherium Datum)和祖三趾马事件(Cormohipparion Datum)三种定义。而这是一个涉及三趾马的分类争议以及最初抵达旧大陆的三趾马的确...
苔藓植物是维管植物的姐妹类群,包括苔类、藓类和角苔类,全世界约有2.3万种,是陆地植物中物种多样性仅次于被子植物(约有30万种)的第二大类群。苔类植物可能起源于晚奥陶世,目前最早的苔类大化石发现于美国纽约州中泥盆世。
牙形类的生物地层研究为古生代和三叠纪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然而,牙形类空间分布存在差异,不同沉积环境的地层中赋存着不同的牙形类。因此,研究其古生态属性和时空分布特征是建立高精度生物地层框架的重要前提。
木樨科梣属(Fraxinus)现生6组43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大多数种分布于中纬度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分布于低纬度热带地区。中纬度地区梣属的化石记录非常丰富,与梣属的现生分布区一致,然而低纬度地区的化石记录较少,限制了对梣属在低纬度地区扩散演化的认识。云南早渐新世吕合盆地发现的梣属翅果化石是该属在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早的化石记录。通过与现生种和化石种的形态对比,定为新种F. Zlatkoi M...
摘要:生物由小变大是生命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传统观点认为大规模宏体真核生物的出现发生在575 Ma之后;我国蓝田生物群的发现表明这一过程可能发生得更早,但该生物群缺乏同位素年代学约束。李献华院士带领的多学科团队经过多年协同攻关,通过CT和XRF可视化取样和高精度Re-Os同位素分析,从蓝田生物群产出层位获得了第一个精确绝对年龄(602 ± 7 Ma)。结果表明,蓝田生物群所代表的生物宏体化比...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团队蒋顺兴副研究员等与临沂大学等单位合作对中国鲲鹏翼龙(Kunpengopterus sinensis)的两件标本开展研究,特别是与翼龙共同保存的团状聚合体,确认其是在翼龙中首次报道的食团。依据食团中的食物残留,推测鲲鹏翼龙在不同年龄阶段都主要以燕辽生物群中的一种古鳕鱼类为食。这一研究于2月7日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自然科学会报 B辑》(Philosoph...
2022年2月7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董丽萍、王元青、赵祺、王原与英国、瑞士同行合作在《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了有关巨蜥类演化的研究成果:亚洲始新世一基干巨蜥科新属种补充了巨蜥科蜥蜴亚洲起源说的证据链,说明在亚洲存在由巨蜥型类向巨蜥科演化的过渡阶段。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一种重要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优势类群主要是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和山茶科。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北纬24°至32°、东经99°到123°的范围内,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东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将会如何演化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尽管预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未来的变化趋势还十分困难,但是通过研究它过去的演化历史可为...
被子植物可以通过花来区别于裸子植物及其他植物,因此,花的相关记录是研究被子植物化石的一个理想代表。然而,花的结构通常过于脆弱,难以保存在化石记录中。这也使得被子植物及花的起源一直是古植物学研究中的争议焦点。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