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古生物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古生物学相关记录187条 . 查询时间(2.082 秒)
近日,《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与周忠和完成的关于恐龙到鸟类演化过程中形态多样性和演化速率的深时变化问题。
中奥陶世-志留纪早期是陆生植物关键性状起源与演化的重要时期。目前普遍接受的学术观点认为,陆生植物化石的最早证据可以追溯至中奥陶世大坪期-达瑞威尔期(ca.468-463Ma),以冈瓦纳大陆的二分体、四面体型四分体等隐孢子为代表;而在志留纪温洛克世申伍德期(ca.432Ma),出现了最早的陆生植物大化石,如常见于教科书中的库克逊蕨(Cooksonia)。中奥陶世-志留纪的地层是国内外陆生植物起源研究...
人类是灵长类动物之一。因为我们会写诗,会操控复杂工具,所以我们和其他大型灵长类动物包括黑猩猩、大猩猩、狒狒以及红毛猩猩等,非常不同。因此探究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组、起源和社会演化过程将极大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自己。2023年6月1日,以我国科学家组织的灵长类基因组计划发布了阶段性成果,在灵长类演化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并回答了与该类群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其主要成果以研究专刊的形式在科学发表4篇论文,同期还发表...
蛇类处于脊椎动物演化历程的关键节点,是脊椎动物中的重要类群。全球有约4000种,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陆地和海洋。蛇类演化出了四肢缺失、身体延长、左右肺不对称发育和红外感应等特殊表型,揭示这些表型背后的遗传机制对理解脊椎动物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6月19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团队在Cell上发表了文章“大规模的蛇基因组分析为脊椎动物的发育提供了见解”。研究人员基于大规模...
为进一步增进古植物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分会和中国地质博物馆主办,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承办的“中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分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于2023年5月26-29日在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举行。来自国内3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和博物馆的8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近日,《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系统记叙了产自山东莱阳下白垩统青山群的中国最早发现的翼龙化石材料,重新厘定了分类位置,并将其归入了神龙翼龙超科。此外,研究根据这些材料中保存较好的一件股骨,对翼龙股骨的性状演化和大腿肌肉附着位置变化开展了详细讨论。
当今陆源碎屑输入对海洋珊瑚礁造成了严重影响,常常伴随造礁珊瑚的死亡或形态变化。地质历史时期也发生了类似现象,但目前关于造礁珊瑚面对陆源碎屑输入如何响应的认识还不清楚。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与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及南京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对密西西比亚纪中-晚期造礁珊瑚的形态大小、陆源碎屑输入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晚古生代大冰期起始时期陆源碎屑输入与造礁珊瑚个体大小...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领衔的科研团队,对产出于南京汤山驼子洞早更新世的粪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揭示了这类特殊类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为进一步探索地质历史时期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形成过程特别是软躯体生物的化石形成过程提供了新视角。5月25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山显任在研究员盖志琨、赵文金研究员的联合指导下,在《地质学报(英文版)》发表了封面文章,报道了在江西九江武宁地区志留系下红层清水组中的真盔甲鱼类一新种——九江江夏鱼(Jiangxialepis jiujiangensis),这是继俊卿清水鱼和刺猬安吉鱼之后,在该地区志留纪下红层中发现的第三个真盔甲鱼类新属种。这一新发现丰富了科学家对志留纪早期真盔甲...
长长的脖子具有生存优势,包括拓展视野、便于获取食物、增加活动范围等。因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脊椎动物产生了诸多“长cháng颈”的类型,例如,蛇颈龙类、蜥脚类恐龙和长颈鹿以及多种鹭鸟等。然而,地球历史上最夸张的“颈身比”出现在一些三叠纪的主龙型类(Archosauromorpha)。这一早期分异的主龙型类支系是一群“长颈族”,部分种类的颈部长度超过其总体长的一半。长颈龙和恐头龙便是其中的代表。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国际科研团队在英国威尔士中奥陶世地层中发现了一个保存有大量精美软躯体化石的特异埋藏化石库,揭示了4.62亿年前奥陶纪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面貌。该生物群中大多数生物体型较小,为早期动物小型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5月1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
Dinosaur paleontologists are detectives, piecing together clues from fragments of fossils to decipher what a whole organism looked like, how it moved, and how it behaved. While even a preschooler coul...
霍氏串珠(Horodyskia)是发现于元古宙地层中的形态类似一串珍珠项链的宏体化石,而其生物成因和系统发育位置存在争议。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牵头在鲁西和淮南地区拉伸纪地层中发现了以多种形式保存的霍氏串珠标本,证实了霍氏串珠的生物成因,揭示了真核生物至少在14.8亿年前通过多核体和简单多细胞化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身体的宏体化,为真核生物的早期演化与体型的宏体化提供了...
动物登陆是生命演化过程中的革命性事件之一。节肢动物作为后生动物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志留纪之前均生活在海洋环境或海陆过渡相的环境。分子生物钟证据显示,在寒武纪-奥陶纪时期节肢动物可能已脱离海洋登上陆地,甚至遗迹化石记录显示在奥陶纪时期可能存在有两栖类节肢动物。然而,以多足纲为代表的陆生/淡水节肢动物的出现则是在志留纪中晚期才存在有确切的实体化石证据,且仅在劳俄大陆南部的加里东山脉(如现今的英格兰和苏格...
2023年4月9日至10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在北京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专项“白垩纪-古近纪深部碳循环与热室地球演变”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正堂、吴福元、沈树忠等10位专家受邀到会指导。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