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286-300 共查到地质学相关记录765条 . 查询时间(1.852 秒)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团队博士研究生李颖等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罗武干等合作,对天山哈密翼龙(Hamipterus tianshanensis)蛋化石开展研究,发现白色蛋壳的主要成分是氟磷灰石,而非碳酸钙成分。这一发现对翼龙蛋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发表在《遗产科学》(Heritage Science)上。
上世纪80年代,进化古生物学家Sepkoski提出了全球显生宙以来的海洋动物多样性演变曲线,识别了显生宙三大海洋演化动物群,首次提出了“奥陶纪辐射”的概念。进入奥陶纪,海洋生物开启了“大辐射”的历程,表现为“目”“科”“属”级生物类群的爆发,以及对部分原有生物类群的演替。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构建了古生代演化动物群的基本框架,同时也使以滤食生物和造礁生物为主的古生代动物群完成了对以节肢动物为主的寒武纪动...
亲代抚育指双亲对卵或后代的保护、照顾和喂养等,被认为是生命演化过程中重要的适应行为。在哺乳类、鸟类、爬行类、节肢动物,尤其是社会性昆虫中多次独立演化。其中,携卵行为(brood care)是亲代抚育的一种形式,通常是指单亲在产卵后携带卵或幼体以提供保护的行为,可有效提高孵化率和后代存活率。然而,该行为难以被记录在昆虫化石中,目前中生代昆虫携卵的直接化石证据仅发现于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和白垩纪中期的缅...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其形成演化,特别是内部的地壳变形、加厚隆升以及向外扩张等,是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针对青藏高原东缘特殊的地质现象,如大规模的走滑断层,显著的地壳加厚及缺少新生代地壳缩短等,前人提出了三个经典的地质学模型,分别是刚性块体挤出(Tapponnier et al., 1982)、岩石圈尺度连续变形(England and Houseman, 1986)以及大规模的中下地壳...
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出版的纪录片《与怪物同行》中,水龙兽被一种叫真钱伯兽(Euchambersia)的兽头类用毒杀死。这种远古动物,头长仅有10厘米。遗憾的是,从第一件标本被发现至今已近百年,在南非仅发现了两个头骨。近日,中科院古脊椎所刘俊研究员与合作者阿卜杜拉在《生物学快报》(Biology Letters)报道了在中国首次发现真钱伯兽化石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其是否存在毒腺进行了探讨。
在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类别中,二氧化碳强化咸水开采(CO2-EWR)技术可以实现大规模的二氧化碳深度减排。中国适合CO2-EWR技术的盆地分布面积大,碳封存潜力巨大。揭示二氧化碳注入到储层中的运移特征和封存规律对CO2-EWR储层储量预测以及碳封存体安全性评估有重要意义。实际的砂岩目标储层中常常出现单层或多层粘土夹层,对地下流体的运移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揭示复杂粘土夹层对二氧化碳...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毕业生孟馨媛在研究员盖志琨的指导下,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在线发表了关于泥盆纪多鳃鱼类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报道了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东北部武定县中泥盆世艾菲尔期(约3.9亿年前)海口组中发现的多鳃鱼类化石——东方鱼(Dongfangaspis),代表了迄今为止已知鳃囊数目最多的盔甲鱼类,鳃囊数目最多可达45对,是志留纪时期最原始盔甲鱼类的7倍以上...
在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类别中,二氧化碳强化咸水开采(CO2-EWR)技术可以实现大规模的二氧化碳深度减排。中国适合CO2-EWR技术的盆地分布面积大,碳封存潜力巨大。揭示二氧化碳注入到储层中的运移特征和封存规律对CO2-EWR储层储量预测以及碳封存体安全性评估有重要意义。实际的砂岩目标储层中常常出现单层或多层粘土夹层,对地下流体的运移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揭示复杂粘土夹层对二氧化碳...
由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MS)和条带状铁建造(BIF)构成的成矿系统为太古宙绿岩带中特有的成矿组合,是前寒武纪地质构造和环境演化耦合作用的产物。该组合不仅是全球铜、锌和铁等金属的重要来源,而且记录了当时特定的构造、大气和海洋环境,因而,对其开展研究具有经济和科学两个方面的重要价值。聚焦VMS-BIF成矿组合形成机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两类矿床共生的时空分布、构造背景、物质...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毕业生孟馨媛在盖志琨研究员的指导下,在专业学术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上在线发表了泥盆纪多鳃鱼类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报道了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东北部武定县中泥盆世艾菲尔期(大约3.9亿年前)海口组中发现的多鳃鱼类化石——东方鱼(Dongfangaspis),代表了迄今为止已知鳃囊数目最多的盔甲鱼类,鳃囊数目最多可达45对,是志留纪时期最原始盔甲鱼类的...
李凌浩,男,1964年12月出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科院植物所多伦恢复生态学研究站站长,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生物分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骨干成员,中国草学会副理事长。共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含SCI60篇),主编或者副主编的专著6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草地恢复与管理研究组,主要研究领域: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
许振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适应性,揭示了我国典型植物对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高温和干旱等)的适应过程及其控制机理,发展了多因子联合影响下的生态系统适应过程模型,为预测评估气候变化下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发展趋势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曾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2项。2007-2009年获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竞争性项目资助,在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
冯晓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获北京大学环境科学学士学位,2005年和2009年分别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2年先后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以及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13年到植物所工作。 2012年入选国家“国家引进人才计划”,2014年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现任《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韩兴国,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担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IUCN亚洲区理事及人力资源政策委员会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审组成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丛书》生物学科编委、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主编。曾获中科院科学管理创新奖。在Nature、Ecology Letters、Global Change Biology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近日,研究发现5.18亿前寒武纪澄江动物群产出的云南虫的咽弓具有脊椎动物独有的细胞软骨结构,确认了云南虫是脊椎动物的最原始类群。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领导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研究团队和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姜宝玉课题组合作完成,于7月8日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