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大气科学 系统相关记录525条 . 查询时间(1.234 秒)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丹利研究员团队利用6个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对1901~2005年NPP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气候因子分析了NPP的变化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百年来全球NPP呈现上升趋势,模式集合平均的趋势系数为0.88,通过了99.9%的信度检验;北半球的趋势比南半球明显。(2)近百年来800g(C)m-2a-1以上的NPP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南美洲...
IPCC《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评估了全球和区域海洋的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风险及应对措施。结果表明,近几十年来,海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如升温、酸化、脱氧和营养盐减少等气候致灾因子(事件)的危害(险)性不断加剧(高信度)。
地球北极和南极部分地区正在经历着以变暖和冰冻圈退缩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不仅深刻影响着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而且具有半球乃至全球效应。
基于湍流理论的涡动相关法是测量地气碳氮气体交换通量的理想方法。由于大气中一氧化氮(NO)浓度非常低,长期以来基于该方法测量NO湍流通量的研究非常缺乏。王凯和郑循华所在的碳氮循环团队,采用一台闭路中红外量子级联激光(QCL)气体分析仪,研发了一套基于涡动相关法的NO湍流通量观测系统,并在一个典型亚热带农田生态系统开展观测研究,以评价该观测系统在野外条件下的运行性能及其测量农田NO湍流通量的适用性。
基于湍流理论的涡动相关法是测量地气碳氮气体交换通量的理想方法。由于大气中一氧化氮(NO)浓度非常低,长期以来基于该方法测量NO湍流通量的研究非常缺乏。王凯和郑循华所在的碳氮循环团队,采用一台闭路中红外量子级联激光(QCL)气体分析仪,研发了一套基于涡动相关法的NO湍流通量观测系统,并在一个典型亚热带农田生态系统开展观测研究,以评价该观测系统在野外条件下的运行性能及其测量农田NO湍流通量的适用性。
基于湍流理论的涡动相关法是测量地气碳氮气体交换通量的理想方法。由于大气中一氧化氮(NO)浓度非常低,长期以来基于该方法测量NO湍流通量的研究非常缺乏。王凯和郑循华所在的碳氮循环团队,采用一台闭路中红外量子级联激光(QCL)气体分析仪,研发了一套基于涡动相关法的NO湍流通量观测系统,并在一个典型亚热带农田生态系统开展观测研究,以评价该观测系统在野外条件下的运行性能及其测量农田NO湍流通量的适用性。
基于湍流理论的涡动相关法是测量地气碳氮气体交换通量的理想方法。由于大气中一氧化氮(NO)浓度非常低,长期以来基于该方法测量NO湍流通量的研究非常缺乏。王凯和郑循华所在的碳氮循环团队,采用一台闭路中红外量子级联激光(QCL)气体分析仪,研发了一套基于涡动相关法的NO湍流通量观测系统,并在一个典型亚热带农田生态系统开展观测研究,以评价该观测系统在野外条件下的运行性能及其测量农田NO湍流通量的适用性。
基于湍流理论的涡动相关法是测量地气碳氮气体交换通量的理想方法。由于大气中一氧化氮(NO)浓度非常低,长期以来基于该方法测量NO湍流通量的研究非常缺乏。王凯和郑循华所在的碳氮循环团队,采用一台闭路中红外量子级联激光(QCL)气体分析仪,研发了一套基于涡动相关法的NO湍流通量观测系统,并在一个典型亚热带农田生态系统开展观测研究,以评价该观测系统在野外条件下的运行性能及其测量农田NO湍流通量的适用性。
近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阳坤教授课题组在《科学数据》(Scientific Data)上发表题为“The first high-resolution meteorological forcing dataset for land process studies over China”的论文,发布了过去十年间阳坤团队开发的一套服务于陆面、水文、生态等地表过程模型的中国高时空分辨率气象数据集。该数...
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的扩张以及城市化的加剧,大气污染近年成为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的500个大城市中,少于1%的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世界健康组织的合格标准。在空气污染物中悬浮颗粒污染物 PM占主要成分。医学研究表明空气中的颗粒悬浮物特别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PM2.5会严重影响人类的心血管和呼吸道健康。颗粒污染物引起的灰霾事件尤其是重霾天气对人类的生活...
英国《自然·能源》杂志17日集中发表了6篇评论文章和1篇研究论文,集合瑞士、瑞典、美国等多位科学家讨论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对能源系统造成的“干扰”。这份焦点(Focus)专刊主要探讨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能源科学的各学科可以研究如何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
近年来,混合同化技术已经成为国际上资料同化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和主流的同化技术。混合同化是指在变分同化的框架中使用由集合预报提供的具有流依赖特征的背景误差协方差矩阵,充分发挥变分同化在处理大量非常规观测资料方面的优势。
近日,我校中法联合学院水文气象研究团队的高超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在《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IF= 10.951)发表题为《A 439-year simulated daily discharge dataset (1861 - 2299) for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China》的科学论文。国家气候中心苏布达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姜彤研究...
2020年1月10日至11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项项目“高分辨率区域地球系统模式的研发及应用”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顺利召开了2019年度总结交流会。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主持,参加单位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及各课题负责人和研究骨干50余人参加会议。
2020年1月15日,国家气候中心业务科技处组织召开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气候监测、诊断及预测业务系统”科技成果中试实施方案论证会。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试基地运行办公室主任李清泉研究员主持了论证会。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