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大气科学 系统相关记录525条 . 查询时间(0.718 秒)
中科院植物所刘玲莉研究组基于华北地区气溶胶浓度周期性波动的特点,结合野外观测、机理模型和卫星遥感观测,评估了气溶胶对植物光合作用及水分利用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关机理。研究人员发现,在中等水平的气溶胶浓度下,大豆的阳生叶、阴生叶和冠层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在整个华北平原区域,通过卫星观测到的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表征生态...
沙尘暴为何近年来发生频率上升?飞蝗为何蔓延到多个国家?科学家认为这与全球干旱生态系统波动密不可分,并制定了一个观测、研究和管理示范的科学计划。
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28日成功发射该国“北极”水文气象和气候监测系统的首颗气象卫星“北极-M”,其使命是监测北极地区气候和环境。
2021年1月26日,《“云+端”技术体制下气象观测系统适应性发展思路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天津市气象局召开。该项目是中国气象局2021年度软科学重大项目,是天津市气象局独立承担的中国气象局软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项目。
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气候科学模型研究显示,到21世纪末,湖泊热浪(湖面水温极热的时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将增加。在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下,湖泊热浪的平均持续时间或增加3个月左右,一些湖泊可能会进入永久性的热浪状态,伴随而来的,是生态系统的韧性可能逼近极限。陆地和海洋表面的热浪频率增加,被认为和全球变暖有关。但是,人们在关于湖泊热浪及其如何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方面,仍存在认知空白。湖泊生态系统对...
气溶胶粒子能反射吸收太阳辐射,也能作为云凝结核和冰核改变云反照率和云生命周期。气溶胶粒子在大气中的浓度影响着地球辐射能量平衡和空气质量,进而对气候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降水对气溶胶湿清除是大气中气溶胶主要的汇过程,尤其是对于小粒子的气溶胶颗粒。目前,全球气候模式被广泛用于研究气溶胶的气候和健康效应。但是,跟观测相比,它们都存在“小雨模拟过多大雨模拟太少”的普遍问题。降水强度谱对气溶胶浓度在全球尺度的...
由大气所承担的 “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简称“子午工程二期”)青藏高原监测分系统圆满完成了2020年度工作任务。
数学建模和数值模拟是研究地球各圈层演化机理及预测其未来变化的重要手段。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模型考虑的物理、化学过程也日趋完善。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0年9月召开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了给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支撑,传统的气候系统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因为生态、陆地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等与碳循...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石广玉院士研究团队的戴铁副研究员和王浩博士研究生,通过与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九州大学以及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长期合作,成功实现LASG自主研发的我国耦合气候系统模式CAS FGOALS-f3与日本先进全球气溶胶模式SPRINTARS的全耦合研制。利用地面和卫星多源观测资料对新耦合的气溶胶模式进行充分评估发现:...
近日,中国第一代全球大气/陆面再分析系统及产品(CRA)通过业务准入评审。CRA与国际第三代全球再分析产品质量相当,打破了目前我国相关业务科研对国外再分析产品依赖的局面。
2020年11月30日,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组织召开行业专项《面向业务化应用的全球四维变分同化系统研究》验收会。专家认真审阅项目验收材料,讨论项目验收报告,形成了验收意见。验收专家组认为,项目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研究内容,实现了预期目标,达到了考核指标要求,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2020年12月10日上午,我校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气候系统预测基础科学中心揭牌仪式。国家基础科学中心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定位最高的科学基金项目,气候系统预测基础科学中心是首个落地江苏省的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该项目由我校王会军院士牵头,联合中山大学共同申请,经过通讯评议、网络答辩、现场考察等多轮评审程序,正式获批。直接资助经费六千万元,研究期限为五年。
随着多年以来科学知识和技术发展的持续积累,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如同一次寂静革命,也是目前最常用和有效的天气预报方法,并且每天都在世界各地主要的业务预报中心运行。初始条件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着数值天气预报的成败,而资料同化可以利用最优化的理论与方法将各种有效观测信息与数值模拟结果充分融合从而为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准确的初始场。
近日,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张锡辉教授课题组发文在学界首次从磷化氢角度系统解析自然界磷循环现象,清晰地揭示了磷化氢在全球生态调控中的重要作用。现代化的人类生活方式已经严重影响地球大气环境和生态系统,导致气候极端变化。因此,从科学层面揭示现代文明社会对全球气候影响的作用机制,重新审视并调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处行为模式,才能使人类走向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近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主任李新研究员及其合作者的研究成果在美国气象学会期刊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BAMS)以“CASEarth Poles: Big Data for the Three Poles”为题发表,系统介绍了三极大数据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建设背景、目标、方案、平台体系和平台网站...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