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星系与宇宙学 >>> 星系动力学 星系天文学 运动宇宙学 星系际物质 大爆炸宇宙论 星系形成与演化 宇宙大尺度结构起源与演化 星系与宇宙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211-225 共查到星系与宇宙学相关记录3057条 . 查询时间(6.009 秒)
近日,国家天文台王守成博士生、马骏研究员与云南大学陈丙秋副教授利用 LAMOST DR6 低分辨率光谱数据和国内外其它多波段测光巡天数据,测量了仙女星系(M31)中346个星团的可靠参数。M31距离我们约250万光年。作为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大型旋涡星系,M31是天文学家研究星系形成与演化的最佳天体物理实验室。大质量星团,包括年老的球状星团以及年轻的大质量星团,广泛分布在星系中核球、星系盘到外晕的各个...
Astronomers using data from the ongoing VLA Sky Survey have found distant galaxies with supermassive black holes at their cores that have launched powerful, radio-emitting jets of material w...
近日,安徽师范大学物电学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组在一个河外星系中发现了一对互相绕转的超大质量双黑洞吞噬恒星的罕见天文现象。这是天体物理学家迄今为止在正常星系中发现的第二例超大质量双黑洞绕转系统。该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主要合作者包括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广州大学、上海天文台、中山大学以及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
氢(HI)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它也是星系中形成恒星的重要原料。观测发现,高红移【1】天体系统的恒星形成率较高,因此预计高红移星系中冷氢气的相对含量(丰度)较高,但实际观测却发现高红移星系中探测到HI 21cm吸收线的比例非常低【2】。针对这一差异,有研究认为,来自星系中心的活动星系核的强烈紫外线辐射可能会电离周围的星际介质,降低了中性气体含量,从而降低了HI吸收强度,以致于探测不到。研究人员提出...
2020年11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何梁何利基金会和复旦大学主办的“苏步青星”命名仪式在上海举行。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297161号小行星,由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推荐,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以中科院院士、几何学家、教育家苏步青的名字命名。何梁何利基金信托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中心的相关负责人,以及复旦大学师生代表参...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国际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最新发表一项行星科学研究论文称,实验室的模拟结果显示,木卫二(欧罗巴)的背面可能会明显发光。根据这项研究的计算结果,美国宇航局的欧罗巴快帆(Europa Clipper)任务可能会观察到这一现象。
近日,国际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蔡伟、研究员赵应和与合作者的研究成果。该工作对活动星系核(简称AGN)宿主矮星系的星族和恒星形成历史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发现AGN宿主矮星系和正常的恒星形成星系有着类似的质量-金属丰度关系,并且还发现当AGN宿主矮星系的[O III]λ5007发射线光度大于32万倍太阳光度时,光度权重...
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最新消息说,俗称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自2020年1月完成国家验收以来运行稳定可靠,已取得发现逾240颗脉冲星等系列重大科学成果,并以其当今世界最强灵敏度射电望远镜的巨大潜力,有望捕捉到宇宙大爆炸时期的原初引力波。
2021年10月28日至29日,上海天文台主办的 “地球2.0(Earth2.0)凌星巡天卫星”(以下简称“地球2.0”)科学讨论会通过线上举行。来自中国(包括港澳台)、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瑞士等全球各地数十个研究机构和高校近200位学者出席了本次讨论会。地球2.0卫星于2020年6月列入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空间科学背景型号项目”(第二批),项目牵头承担单位是上海天文台,...
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26日发表的两项研究中,美国科学家团队报道了对月球上水分子以及可稳定捕获水的月球区域的不模糊探测,结论认为月球上约有4万平方千米的表面具有捕获水的能力。这些发现对将来的探月任务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此前有研究报道过月球表面的水化迹象,尤其是在南极附近。然而,这些探测都是基于3微米的光谱特征,这个波长无法区分水分子和矿物中的羟基。
英国《自然》杂志14日发表了一项天文学最新研究,报告了对平均红移为1的一组星系所释放的原子氢的测量结果。这是首次进行此类测量——由升级后的巨米波电波望远镜完成,这一成果有助人们理解星系中恒星的形成,填补了人类在星系演变和恒星诞生研究中的空白。
几年前,“蜻蜓44”(Dragonfly 44)星系横空出世。有研究人员称,其所含暗物质数量是普通物质的万倍——99.99%是暗物质,与其同类星系大相径庭,因此,其形成无法用现有模型解释。但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最新一期《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撰文指出,他们的新研究表明,该星系所含暗物质仅为普通物质的300倍,与同类相差不大,现有模型就可以阐述其形成,颠覆了此前的观点。
张奉辉,女,汉族,博导,研究员,云南天文台。研究领域:演化星族合成模型及其相关的研究。包括星族合成模型、动力学模型、星系演化模型、星际介质的辐射转移模型等。研究对象包括:早型星系、盘星系、星团、HII区等。研究技巧包括:星系参数(红移、质量等)反衍技巧、星系各种参数定标和选择判据确定。
邬文弢,男,博导,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招生专业:070401-天体物理。招生方向:星系物理与宇宙学。
董小波,男,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研究领域:http://users.ynao.ac.cn/~xbdong/。招生专业:070401-天体物理。招生方向:星系与类星体,暗物质问题,中等质量黑洞。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