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等离子体物理学 >>> 热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学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热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学相关记录116条 . 查询时间(3.672 秒)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2001年度博士论文题录。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2000年度博士论文题录。
10月28日,由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主办、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承办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专项2011年国内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四川成都召开。科技部基础研究司正司级巡视员张国成,来自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中核集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部门的代表以及 2011年立项项目负责人、人才课题负责人、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和人才课题承担单位科技管理部门代表等90余人出席了会议。理化所科技处处长王雪松...
目前的核反应堆都是采用核裂变反应,其主要两大缺点就是:所需的核燃料铀地球含量稀少与核污染难处理。所以,全世界7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欧洲、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组成了最大的国际多边科研合作项目----国际热核反应堆计划(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核聚变反应堆清洁无污染,是彻底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的根本出路...
电子离子碰撞过程是模拟激光等离子体的超热电子的能谱和产额的主要过程之一。基于相对论性的电子离子碰撞的K壳层的电离截面理论,计算了Al,Ti,Cu,Mo原子的K壳层的电子离子碰撞截面,结果和最近的文献实验数值和其它理论数值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可用来模拟激光等离子体的超热电子能谱和产额。
在25MeV/u 40Ar+115In、103Rh、93Nb反应中对三重碎裂事件做了测量.用10块25cm×20cm位置灵敏平行板雪崩计数器(PPAC)组成的探测系统对中等质量热核其出射角大于32°的三重碎片,做了关联测量.裂片总动能(TKE),三体与二体的产额比(P32),裂片质量、速度、关联角分布等量均由实验测得.从裂片质量比可粗略得到一个简单的经验表达式.利用一个简单的时—空模型对角关联函数...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08年承担的科研项目。
介绍了圆柱导体周围稠密大气部分电离时导体对入射电磁场的散射特性的计算结果。采用了三维时域有限差分方法联合求解Maxwell方程组和空气离子方程组。结果表明,导体周围气体电离等离子体层的存在严重影响电磁场的散射特性,即电子等离子体与导体形成了谐振结构,在谐振频率上俘获了电磁场能量。
采用2.5维柱坐标粒子模拟程序研究了低密度等离子体融断开关(PEOS)工作过程中的物理现象,介绍了计算模型的建立和复杂边界的算法处理。模拟结果表明,在PEOS导通电流的过程中,电流通道最初在等离子体的发生器端形成,并且随着导通时间的增大而向负载端漂移。离子的空间分布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当PEOS发生断路时,等离子体离子的密度会迅速降低,并最终导致PEOS阴极附近的等离子体的密度已接近为零,此时,阴极...
在电光开关的晶体两侧,用辉光放电产生的高电导率透明等离子体作为施加开关脉冲电压的电极,可大大增加开关的通光口径。利用设计建造的一个80mm×80mm口径的等离子体电极电光开关,研究了用于电光开关中的大面积辉光放电的产生方法及放电特性。描述了等离子体电极普克尔盒的结构、放电室和电极的几何尺寸、放电电路及其参数,实验观测了预电离和工作气压对放电的影响。
介绍了用于惯性约束聚变分解实验的铝调制靶的制备。以半导体光刻工艺结合化学腐蚀工艺在铝箔表面引入周期为50 μm的条槽图形,研究腐蚀条件对腐蚀速率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台阶仪对图形形貌和样品表面成分进行测量和分析,获得厚度在32 μm左右、腐蚀深度达到20 μm的铝调制靶。
研制了1种用在离子束细胞刻蚀装置中的小型腔式微波离子源,它由石英放电管、同轴谐振腔和封装在管一端的二电极引出系统组成。该源由同轴腔激发起的表面波在石英管内产生等离子体柱。为了提高柱末端等离子体离子引出流密度,选用了在内径7.0mm直管的一端加上一内径5.0mm衬管的放电管。在微波频率为2.45GHz,输入功率为93W下,氮的引出流密度分别为48.4mA/cm2和91.7mA/cm2。这种表面...
本文修正了静电离子光学的分析解,这一结果更符合于实验值;给出了平面平行孔电极弯曲形变的模式,然后将修正的分析解与电极弯曲变形联系起来,研究了曲率对小束角散影响的定量关系。这一结果不但可以应用于聚焦离子束,而且可以用来研究电极热负载对引出束流功率和脉冲宽度的限制。
用数值模拟研究用高功率强激光驱动柱压缩产生低温度密度梯度的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的可能性,研究了可能获得的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状态的范围,并估计了此类靶中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和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产生的危害程度。结果表明柱压缩可以产生比较均匀的等离子体状态,可以用于辐射不透明度的实验测量。
6月28-30日,第2次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计划实验包层技术研讨会在昆明举行。中国ITER实验包层计划负责人潘传红院长主持了会议。来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科院合肥等离子体所、清华大学及我院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全面报道和总结了上一阶段各单位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在德国伽兴召开的“第一壁制作方法资格认证会议”的详细情况,拟定了下阶段的研究计划和研究内容。   会议期间讨论...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