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凝聚态物理学 >>> 凝聚态物理学其他学科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凝聚态物理学其他学科相关记录160条 . 查询时间(2.403 秒)
学习与工作经历:1998年09月~2002年06月,长江大学,学士;2002年09月~2005年06月,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培养,硕士;2005年07月~今, 中国地质大学数理学院,教师;2007年09月~2010年06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2010年12月~2012年06月,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
学习经历:1981. 9-1985. 7 武汉大学物理系(学士);1985. 9-1988. 7 武汉大学物理系(硕士)。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系, 教授, 博士生导师。1956年出生于武汉,1978年-1982年湖北大学物理系本科,获学士学位;1988年-1994年武汉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研究生,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82年-1988年湖北大学物理系助教、讲师;1994年-至今,武汉大学物理系副教授、教授。1994年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访问研究,1997年-1999年、2000年1-3月、2001年7...
个人简历:2005年 华中科技大学 获学士学位。 2011年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获博士学位。2011-2015年 在香港、日本从事博士后研究。
教育背景:2007-09--2010-07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博士;2004-09--2007-07 山东大学 硕士;2000-09--2004-07 山东大学 学士。
教育背景:2010-08--2015-07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博士;2006-08--2010-07 清华大学物理系 学士。
教育背景2011-11--2012-04 新加坡国立大学 交流学生;2006-09--2012-07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博士;2002-09--2006-06 武汉大学 学士。
陈栋,男,山东济南人,现任青岛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博士学位;2013-2017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做联合培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理中新型量子材料的探索、晶体生长和物理性质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
长期从事《传感器原理与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2门理论课的教学,以及《大学物理实验》课的实验教学,并负责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管理工作。参与凝聚态物理、功能材料方向的研究工作,并进行物理实验的教学研究。多年来,在各类期刊上发表科研、教研论文20余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青年科学基金(1项)、参与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省实验技术研究项目(1项)。参与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
孙光辉,硕士,副教授。1989年在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92年6月在四川师范大学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1992年8月起至今在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工作。教学方面:本科生课程《Matlab语言及应用》,《计算机模拟》,《大学物理实验》。主要研究方向:凝聚态物理和物理实验(包括虚拟仿真实验),主要数据处理方法:计算机图像处理,颗粒跟踪,数值模拟。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和参与撰...
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2010/09 –至今重庆大学;2011/08 – 2012/01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材料工程学院 访问学者;2010/10 – 2011/01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 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实验室 访问学者;2005/09- 2010/07浙江大学 物理系 博士;2009/09- 2009/11香港中文大学 物理系 学习交流;2001/09- 2005/07华中师范大学 物理科学与技...
2021年10月4日,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在线报道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软物质物理实验室翁羽翔研究组(SM6组)题为“电化学红外光谱揭示光合放氧中心锰簇拟合物在多重氧化还原状态中的结构重排(Structural Reorganization of a Synthetic Mimic of the Oxygen-Ev...
在超快时间尺度上获得物质的动力学演化过程一直是人们努力的重要方向。基于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产生的飞秒硬X射线源由于具有脉宽短、亮度高和源尺寸小等突出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瞬态微成像/相衬成像、时间分辨吸收谱学和X射线衍射等实验研究中。其中,激光泵浦--超快X射线衍射的手段能为我们提供飞秒级时间尺度、亚埃级空间尺度上材料的结构动力学信息。
2021年9月29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燃料电池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DNL0301)研制的兆瓦级质子交换膜(PEM)水电解制氢系统,在国网安徽公司氢综合利用站实现满功率运行。经国网安徽公司组织的专家现场测试,该系统额定产氢220Nm3/h,峰值产氢达到275Nm3/h。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研究组(DNL1901)陈萍研究员与郭建平研究员受《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杂志的邀请,针对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Gerhard Ertl教授在合成氨催化中的杰出贡献,撰写了一篇题为“Ammonia History in the Making”的回顾与观点(retro News & Views)文章。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