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学 声学 热学 光学 电磁学 无线电物理 电子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 原子分子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 高能物理学 计算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物理学 院士相关记录407条 . 查询时间(0.514 秒)
日前,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黄维院士团队吴忠彬教授等人在垂直有机发光晶体管领域取得研究进展。他们成功地实现了高效率、低工作电压的垂直有机发光晶体管,在柔性主动显示和固态照明等领域展现了巨大应用潜力。相关研究成果(“Efficient and low-voltage vertical organic permeable base light-emitting transistors”)于2...
2021年2月27日,国家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了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杨学明院士团队凭借“实验观测到化学反应中的量子干涉现象”这一重大科研成果成功入选。这是继物理系教授张立源团队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后,南科大连续第二年获得此项殊荣!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化学系讲席教授杨学明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孙志刚团队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王兴安课题组,详细研究了具有分波共振的F+HD反应的动力学过程,首次发现电子角动量对化学反应微分截面的影响以及基元化学反应中自旋轨道分波的量子干涉现象。研究成果以“Quantum interference between spin-orbit split partia...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金属和晶体材料学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五届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首任院长、物理学院教授冯端先生,于2020年12月15日19时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岁。冯端院士致力于氧化物晶体的结构相变问题研究。他首次观测到铁电相变中的微畴结构和铌酸锂晶体非公度相变中公度错的结构及其演变;他用X射线貌相术及同步辐射貌相术阐...
在中低能重离子碰撞中(一般炮弹核每核子入射能量为几十兆电子伏特),炮弹核与靶核发生碰撞后会被压缩而后膨胀。由于核子间相互作用长程吸引短程排斥的特性,反应过程中炮弹核与靶核可能会发生由原子核的液相向气相的转变,该现象被称为原子核的液气相变。不同于一般的相变,由于人们难以捕捉重离子核反应的中间态,对原子核液气相变的研究有着诸多困难。近年来,机器学习已经被引入用于研究顺磁-铁磁相变、拓扑序转变等凝聚态物...
2020年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颁奖大会在京举行。物理所汪卫华院士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汪卫华院士针对非晶形成机理的难题及非晶新材料探索的挑战,提出用弹性模量为参量来调控非晶结构和性能的思想,建立了弹性模量判据,实现了非晶合金组成和性能的半定量预测和调控。研制出多种新型非晶材料;提出了流变单元模型,解释了非晶强度和形变等力学及流变行为的物理机制,为调控非晶的力学性能奠定了理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粒子物理学家,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戴元本,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9月26日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92岁。
近日,欧洲科学院(Acadamia Europaea)正在陆续公布2020年新增院士名单。根据8月29日发布的信息,苏州大学迟力峰教授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迟力峰教授从事的科研工作集中在表界面分子科学领域,特别是关于分子组装和反应的调控机制研究,取得一系列原创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其重要的学术贡献在于揭示分子组装和单键反应的规律,从单分子层面上获得对表面物理化学过程的新认知。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马余刚团队在反物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完成了超氚核与反超氚核质量和结合能的精确测量。该测量结果更新了近50年前测量的超氚核的Lambda分离能,显示了超氚核的Lambda分离能比早期测量结果约大三倍;超氚核与反超氚核的质量差在世界上首次以10-4质量精度验证了CPT(电荷共轭变换-宇称反射-时间反演)对称性在奇异物质原子核上的成立,这也是迄今为...
近期,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极端光学团队彭良友教授和龚旗煌院士团队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Dörner研究组、深圳大学的姜维超助理教授、维也纳工业大学Burgdörfer教授合作在氦原子双电离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近日,菲列兹·伦敦奖评奖结果揭晓,山大光学80级校友薛其坤院士获得该奖项。按照评奖委员会的通知,薛其坤院士因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而斩获这一荣誉。薛其坤院士是自1957年该奖设立以来,首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科学家,第二个来自亚洲地区的科学家。薛其坤,1980年考入山东大学光学系,1990年、1994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2005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IFE)、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黄维院士、安众福教授带领团队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赵彦利教授合作,在有机长余辉研究领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实现了长寿命、高效率以及颜色可调的聚合物长余辉发光,并展现了该类材料在多级信息防伪、加密等领域应用潜力,相关成果于2月18日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
“2019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结果近日揭晓,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荣誉主任贺贤土院士获此殊荣。贺贤土院士为我国国防大科学工程研究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长期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并从事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高能量密度物理、理论物理的专业研究,在国家重大任务的物理理论研究、设计及实验室模拟研究中完成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曾组织领导和参加了我国在惯性约束聚变研究领域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我国惯性约束聚变发展战略...
当地时间2020年2月6日上午,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举办2020年度摄氏-林耐讲座(Celsius-Linnaeus Lecturers laureate)奖颁奖典礼,将本年度的摄尔修斯讲座奖授予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王中林院士,以表彰他在纳米能源与纳米自驱动系统领域做出的原创性的重大成就。英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安吉拉·格罗嫩伯恩博士(Dr. ...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方华因病医治无效,1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李方华主要从事衍射物理、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研究,在高分辨电子显微像的衬度理论和图像处理理论与方法研究、微小晶体结构测定、原子分辨率晶体缺陷测定以及准晶体学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