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隋唐五代十国史”相关记录120条 . 查询时间(2.198 秒)
《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创刊于2011年,最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隋唐宋辽金元史研究室主办,经所、室调整后,目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隋唐五代十国史研究室、宋辽西夏金史研究室、元史研究室共同主办。《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集中展示研究室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每期并邀约业界知名人士撰写专稿,内容集隋唐、宋、辽、金元史为一体,举凡政治、经济、宗教、考古、艺术等领域均有专论,以大历史、大视野的角度对中国古...
规训与惩罚:汉代女性贞顺观念的建构
汉代 贞顺观念 淫妒行为
2024/4/2
贞顺观念在汉代的确立与发展,是官方规范和民间社会共同参与的结果。汉代官方希望将女性纳入贞顺规范中,但对贵族女性与普通女性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作为发挥教化作用的贞女故事,官方与民间设计重点有所不同。官方贞女故事常见情礼冲突,而民间贞女故事充满想象力的情感设计,冲淡了官方故事中情礼对立的困境,使其获得了更强的感染力与更广的传播度。官方律令针对女性淫妒等越轨行为虽有相应的惩罚措施,但社会上存有许多律令难以...
西周里之民居单位说和度制单位说各有依据,但各执一偏。从国家形态和社会结构层面考察,在西周宗族城邦时代,里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民居单位和土地管理单位的统一体;里君由贵族担任,是国家政务官,既治民亦治地,而以治民为主。随着宗族城邦向领土国家转变,国野之别消弭,原隶属统治宗族由宗主支配的农夫、土地逐步隶属国家,里在国家行政结构中的地位下沉,“书社”即这一过程的历史体现,而非史家认为的农村公社。
唐代武职事官阶官化是唐宋武官制度变革的先声。唐代官制的根本特点决定了武职事官需要广泛从事使职,以作为职官制度正常运行的补充。随着战争形势和军事制度的变化,武职事官兼任的使职长期化、固定化,造成了事实上的官、职分离,由此边军和禁军中普遍出现了将武职事官作为阶官的现象。唐代武职事官阶官化的发展与军赏形式转变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并与文职事官阶官化的过程相联结。安史之乱期间,朝廷滥授高级武职事正员官...
论汉唐时期苜蓿的推广与接纳
汉唐时期 苜蓿 养马业
2024/4/7
伴随养马业的需求与饲料的匮乏,苜蓿作为优质牧草在西汉被引种入华。两汉之际政治中心东移洛阳,苜蓿被随之向黄河中下游地区推广。魏晋南北朝时期苜蓿在北方的种植远盛于南方。在农牧互动、国家统一的大背景下,隋唐承袭北朝,苜蓿的种植范围打破南北界限,此或亦为南北整合的具体表征。随着苜蓿被纳入税草征收体系,以及人们对其认识不断深化,用途渐趋广泛。作为域外物种和草本植物的苜蓿,逐渐打破了农耕民族的“厌草”情结,融...
唐代妇女与长安节日气氛的营造
唐代妇女 长安节日气氛
2024/4/7
唐代的繁荣与昌盛不仅体现在“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日常生活,也体现在岁时节日的民俗风情里。唐代妇女是岁时节日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她们一方面必须履行主内的职责,为节日宴饮和庆典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以女性独特的方式,为家人、为社会营造出快乐和谐的节日气氛。作为当时世界文明中心的长安,岁时节日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妇女的参与则使节日氛围更加浓郁。对唐代妇女与长安节日的关系展开研究,不仅能...
北齐后期发敕、发诏授官及其影响——以《文馆词林·敕上·除授》为中心
北齐 发敕授官 发诏授官 吏部铨选
2024/4/2
《文馆词林》保存的北齐后期皇帝除授官员职务的“敕”分为两类:一为“件授如右”敕,是北齐皇帝对吏部上奏官职拟选名单的批复,它是吏部铨选运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二为以皇帝名义发布的除授官员职务敕,它与发诏授官同属官职除授的重要形式,但各有对应的官职除授范围。北齐后期皇帝发诏、发敕授官和“件授如右”敕,不仅与唐代“册授”“制授”“敕授”和“旨授”存在渊源关系,是唐代选授之法的重要来源,而且对唐代制敕授官文书...
六朝时期,即便出身贵族也必须经过乡论和中正的“品藻”,获得“乡品二品”后才能成为官僚,进入清流官序。六朝史料中另有“二品才堪”现象,通过分析可以认为“二品才堪”并没有获得乡品二品,它反映出皇帝权力无法干涉“乡品二品”的授予这一历史事实。门阀贵族的存在反映出六朝与秦汉、宋元明清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特性,而六朝贵族体制源于地方乡里社会,则是其与重视血缘的欧洲和日本贵族制迥异之处。
唐代政治斗争与武士彟形象之变迁
唐代 政治斗争 武士彟形象
2024/4/8
唐代政治斗争对武士彟形象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武士彟形象随着政局的演变而变化。在“废王立武”的皇后废立政治斗争取得胜利之后,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通过赠官、加爵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推高武士彟的政治地位,令其配享唐高祖庙,武士彟被许敬宗塑造成太原元谋功臣的核心人物。武周革命之后,武士彟被尊奉为武周太祖,为了论证武周政权的合法性,李峤将武士彟建构成舜、禹一样的圣王,其完美形象被推至顶峰。
西周王巡活动反映了早期王权运作的特点。周王常行至畿内大贵族的宫庙,对隶属于大族的小宗宗子或师氏等中下级贵族加以册命赏赐,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宗法势力,形成王与大小贵族权力相维的体制。周王频繁巡行于西周多座都邑之间并处理政务,弥补了早期交通条件及管理手段的不足,同时亦是对都邑内贵族势力的制衡。周王亦常巡至畿外,裁决涉及地方族邦的诉讼,召集邦君、诸侯举行宴饮、大射等活动,借此拓展王权的影响及考察诸侯是否...
创新·缺陷·龟鉴——论隋唐五代税收史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隋唐五代 税收史 承上启下
2024/4/2
综观中国古代税收史,隋唐五代十国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主要表现为其在税收法制建设、税收管理体制、税收监察制度和税务管理等方面都取得诸多重大创新成果,如税收制度法典化、税种创新、税制要素的完备、税务监察法律文本的完善、税务文书设置的创新等。同时,这一历史时期的国家税法、税政也存在一些缺陷和弊端,加重了纳税人的实际税负,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王朝更迭的严重后果,为后世王朝改良税法和税政提供了深刻的历史...
《唐帝国的精神文明》(图)
《唐帝国的精神文明》 董乃斌 程蔷
2024/4/15
三百年间唐王朝虽然一直姓李(武周仅十多年),民情风俗却无虑数变,而就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俗圈所表现的精神特征,也有着许多细微差别。本书从“岁时节日”“都市民俗”“妇女生活与习俗”“文人士子风貌”“神灵崇拜与巫术禁忌”“民间文学与技艺”等六个方面对唐帝国的精神文明进行聚焦和考察,以求在此基础上将有唐一代纷繁多彩的民俗事象作个梳理,把唐代各色人等的生活状况,把他们乐观开放、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及...
关于《唐大诏令集》的史源问题
《唐大诏令集》 史源问题 唐代王言
2024/1/30
《唐大诏令集》是研究唐代王言最重要的史料。究其史源,包括唐宋时人所编的各类制集、个人文集及唐代各种文献,都可以纳入考虑。此前有观点强调《唐大诏令集》来自实录,这是值得商榷的。作为王言文献的合集,《唐大诏令集》与实录体史书,存在体制性的差别,实录体史书更无法容纳体量庞大的王言。实录作为一种编年体史书,征引王言史料是必要的,与其他史料的使用是一致的。宋绶的时代,唐代王言史料存在丰富,坚持大诏令来源于特...
晚唐五代的军吏与基层治理体系转型
晚唐五代 军吏 基层治理
2024/4/9
晚唐五代的基层治理形态,是理解唐宋社会转型与制度演进脉络的重要一环。唐中后期,随着藩镇体制在内地确立,原先的军事管理体制也被移植到基层治理中。及至唐末五代,各地藩镇在城乡陆续创设了镇、厢、界、管等新型基层区划与管理机构,它们大多脱胎于唐前期军队组织建制。其任职者多为军吏,时人泛称之为“节级”“所由”。军吏直接统属于藩镇,从职衔上看,多拥有军将职级,或“散试官”等职衔,呈现出军将与胥吏的双重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