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中国哲学史 >>> 先秦哲学 秦汉哲学 魏晋南北朝哲学 隋唐五代哲学 宋元明清哲学 中国近代哲学 中国现代哲学 冯友兰哲学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史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哲学史相关记录4072条 . 查询时间(4.469 秒)
今人读书学习,似乎是一件苦差事,古人为学却不然。儒家为学之道,讲究学而能乐。谈到儒家的乐学教育,我想从《论语》首章讲起,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
近代以来,若论对传统哲学中的“体用论”最为重视的哲学家,无疑首推熊十力。熊十力极其强调“体用”问题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难言哉体用也!哲学所穷究者,唯此一根本问题,哲学家于此未了,虽著书极多,能自持一派之论,终与真理无干。”但不得不说,熊氏对体用的理解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而这也影响了其对“气”的理解。
对生存实践中反复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对历史中的典范性进行记载并将其经典化,为未来提供参照,应该是大多数文明的策略,因此世界上各大文明都有对其影响深远的经典。西方文明将这种历史文化的生成机制塑造成古典学学科,在对古希腊罗马经典的继承、解释、重构之中,不断自我特殊化而确立起自身的主体性,构建起独特的文化形态。中国也有一个发达的经典体系,悠久广大的时空条件足以让古人不断去探索、总结生存经验,不断丰富对生...
三分法源于对孔子思想结构的分析,将与成德成善相关的要素划分为智性、欲性、仁性三个部分,突破西方理性、感性两分模式束缚的一种方法。就道德践行问题而言,从三分法的视角出发,儒学发展内部有一个“一源两流”的现象。“一源”指孔子,其思想内部呈现为智性、欲性、仁性的三分结构。“两流”指从“一源”分别引出的仁性之流和智性之流,前者以孟子及后来的心学为代表,后者以荀子及后来的理学为代表,双方都有贡献,也都有所失...
《尚书》作为中国“五经”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和合”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尚和合”的文化理念。《尚书》从天人关系、政治社会、个体修养三个维度构建了“尚和合”的思想结构。天人关系方面,《尚书》分别以“和生”与“合德”描述人与“自然性”之天以及“超越性”之天的关系,构建了天人之间“和生合德”的理论系统;政治社会方面,《尚书》通过阐明“惟和惟一”的君臣观、“式和民则”的教化观、“燮和天下”的天下观从而...
追问精神,是为了构建和合天下命运共同体的精神世界。在精神世界的形成中,博学是精神意识、精神世界的开启,审问是其开拓,慎思是其反思,明辨是其觉解,笃行是其实践。实践使学、问、思、辨的精神意识、精神世界不致成为空虚的概念和理论。中国精神世界体现为自强不息精神、厚德载物精神、集体民主精神、忧国忧民精神和抗暴御侮精神。中华民族五大精神,历经历史长河的滋养,以深沉坚定的精神自觉和理论自信,贯通古今中外,妙凝...
孟子和荀子之间的第一点共识:都以孔子的学说为出发点。出于对人合群体性的关切,孟子展开了理想主义仁学;荀子展开了现实主义的礼学。第二点共识:都以圣人为价值终极目标。孟子立足于性善论,主张超凡入圣;荀子立足于人性有善有恶论,主张“化性起伪”。第三点共识:都期盼一统天下,建成民族共同体。孟子重视仁的感召力,荀子重视礼的组织力。在孔子那里,儒学还只是想法;到孟子那里,想法变成了说法;到荀子这里,说法终于变...
孟子重视仁政,倡导君王“推恩”以践行仁;荀子则进 一 步指出,“推恩”的关键是 “理”,“推恩而不理,不成仁”。以理为指导,仁恩的推广才能得以展开。仁的推广欲尽其全,需要以 义理为指导,“处仁以义,然后义也”。仁的施行还要尽善,关键在于礼,“礼,节也,故成”“先仁而后 礼”。相较于孟子,荀子仁学强调仁的实践品格,既重视行仁的深入拓展,也凸显成仁的整体完善,值 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中国哲学以人的存在实现为进路来建构其形上学系统,其所言价值,是一种“是”与“应当”本原一体意义上的价值,可称之为“本义的价值”。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肯定事物自身的价值,二是人之自觉义的存在或价值实现,三是通过“成己以成物”的途径,达到与周围世界的一体相通,以实现物、我之本有的价值与意义。中国哲学在“天—人”而非“主—客”的架构中理解存在或价值的义涵,它关联于周围世界的原初方式,是情态性的感通...
山东理工大学焦桂美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五代经学史”(项目批准号为:13BZS013),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韩宏韬、柏秀叶、马宏基、丁红梅、俞艳庭、甘良勇。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前身是内含在中国传统学术史中的经学阐释方法,在中国现代学术转型的过程中被“以西释中”所取代,完成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第一次转向;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中国化,“以马释中”成为主流,这是第二次重要的转向;在反思教条化、格式化、套子化的基础上,中国哲学史出现了“海阔天空我自飞”的多元化书写倾向,由“照着写”走向“写自己”,开始了方法论上的第三次转向。当下和未来的中国哲学史书写应该...
先秦道家老子和庄子都以“道”为本原。但只有这个“道”本还不行,因为“道”既然是天地万物之存在的本原,它理所当然要体现于天地万物,否则就会干涸窒息。这就涉及“德”的问题。老子讲“朴散则为器”“失道而后德”,庄子讲“道德”,这就是道家的“道—德”形而上学或本体论。认识道家这种“道—德”本体论,对把握和发掘道家的深邃思想有重要意义。
哲学史专家钟肇鹏说:“广义的蜀学,其内涵和外延均相当于巴蜀文化。狭义的‘蜀学’就是指巴蜀人士的著作及论述巴蜀文化的著作,总称巴蜀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儒家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老庄思想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