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育种学与良种繁育学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库 作物育种学与良种繁育学相关记录3590条 . 查询时间(3.795 秒)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项目组从江苏、四川、重庆、广东、福建等多个省市引进甘薯品种80余个,并开展多年多点引育鉴定。筛选出食用、淀粉加工、紫肉、菜用等系列专用型品种10余个,重点推广应用广薯87、苏薯16、普薯32、徐薯22、商薯19、宁紫1号、福菜薯18等7个。育成自主产权的紫薯新品种赣薯1号、水果甘薯赣渝3号、淀粉加工用品种赣薯3号及一批新品系。研发单项技术10项,集成配套绿色栽培技术1套。...
针对生产上绿豆品种退化严重、产量降低、品质不高、抗逆性差、栽培技术手段落后、极度缺乏适宜机械化生产的品种与技术等问题,制定以高产、优质、宜机收为主要目标,运用系谱杂交育种法,实现优良基因重组,利用分子标记精准鉴定筛选目标后代,通过高产和广适性鉴定,机械化收获试验、品质检测、商品性和加工特性鉴定评价,经多年连续定向选育出比对照增产8%以上的绿豆新品种晋绿豆8号、并绿9号,通过了山西省品种委员会认定。...
中药材团队成立于2020年,主要从事中药材资源调查与保护研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开发利用研究、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规范化栽培与加工技术研究、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保护和开发研究、药用植物引种驯化研究等工作。团队拥有正高职高级农艺师1人,中级职称4人,硕士研究生4人。
五常水稻之所以发展到今天,是无数勤劳的五常人奋斗的结果。但在五常水稻的发展历史上,有四个功不可没的人物,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五常大米的今天。他们在水稻优良品种的研发、稻米品质的升级、规范化种植、水稻栽培技术提升、病虫害的防治、水稻机械化推广等诸多方面,为五常水稻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五常大米的发展史上,可以称为彪炳历史的人物,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他们,他们分别是田永太、肖青玉、刘占林、相文秀。
该成果在优异种质引进挖掘、基因发掘、创新与新品种培育利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推动了作物种质资源学科技进步,创建了“复合杂交、种质渐渗、配测同步、分子标记”组合式高效种质创新技术体系,优化了“温带种质×西南地方种质”杂种优势利用模式。新品种累计推广6232.9万亩,新增玉米19.5亿公斤,新增经济效益16.7亿元,推动了四川玉米产业向绿色优质转型升级。获2019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针对油菜生产中兼具优质高产宜机收突破性品种缺乏的重大问题,创建了精准高效的多目标性状聚合育种技术新体系;聚合了多个优良目标性状,培育出适合西南复杂生态区的突破性品种8个;突破机械割晒技术瓶颈,系统集成配套技术;构建了新品种协同推广新模式,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四川油菜总产全国第一、平均单产较全国高近20%;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2项,研制省主推技术1套;获新品种权3项,发明专利2件;发表论文42篇,出...
粮油作物绿色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筹)依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创建。实验室充分发挥依托单位在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粮油作物种质资源精准评价、优异新材料创制、突破性品种培育等方面的人才优势和科研平台,面向粮油作物科技前沿、产业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聚焦粮油作物抗病虫抗逆、重金属低积累、养分高效利用和绿色安全营养健康四大研究方向,开展攻关研究,打造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
该项目2016年1月21日以农计发〔2016〕25号文批复可研。2021年,实验站积极开展优良种质资源鉴定和优质、高产、宜机收川油系列新品种选育等工作。鉴定优良种质30余份;科研成果“优质、高产、宜机收川油系列新三系杂交种选育及应用”获2021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登记油菜新品种12个;系统开展油菜聚生角果、叶片发育等相关性状基础研究,发表论文8篇,其中SCI论文3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名称...
主要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种质资源创新、育种新材料和新方法研制以及相关科技成果推广工作。2001年,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玉米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成都分中心”。中心拥有试验基地、温室和网室 20余公顷,建有分子遗传实验室、转基因实验室、遗传育种实验室等。拥有毛细管电泳分析系统、荧光定量PCR仪、近红外光谱分析仪等大型仪器设备60多台(套)。现有科技人员 25 人,其中研究...
农业部于2011年立项,依托建设单位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本实验室立足于西南麦区小麦产业发展的品种需求,着重利用小麦资源开展理论研究、遗传改良和技术创新,内容涉及小麦遗传育种、小麦基因组学、小麦资源学、小麦细胞遗传学等专业学科。现有团队成员20名,其中博士11名、硕士3名、学士1名;研究员5名,副研究员4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名。实验室包含各功能实验室300 m2、试验基地100亩、...
主要从事抗病、丰产、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小麦特异基因的发掘与利用、品质育种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等研究工作。中心现有工作人员8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3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3人,助理研究员3人,研究实习员1人。中心拥有多样化的小麦育种亲本材料和中间材料,有设备先进的小麦品质分析实验室、植物组织培养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水稻研究中心主要从事优质、高产、多抗杂交水稻亲本材料创制及新品种培育、节水抗旱杂交稻研究和培育、分子育种技术及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等工作。现有科技人员18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4人,研究实习员2人,高级技工7人;博士7人,硕士4人。该研究室在四川新都和海南陵水拥有水稻科研用地20多公顷,建有转基因水稻隔离种植网室、抗病虫鉴定温室、抗旱大棚和水稻分子育种实验室等完善的研究设施。...
玉米研究中心设有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室、玉米高产育种研究室、玉米品质遗传育种研究室、玉米抗逆遗传育种研究室等4个研究室。主要采用常规育种结合分子标记、基因工程、单倍体、全基因组选择等技术,开展玉米优质、高产、抗病、抗逆、耐瘠、宜机械化等种质资源创制和突破性品种培育工作。创制出698-3、Y9614、C8210等一批高配合力、抗病、抗逆的骨干优良自交系;培育出成单30、荃玉9号、成单90等高产、优质、多...
长期致力于薯类(甘薯、马铃薯)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和部省薯类育种和栽培研发项目。为四川省薯类育种攻关主持单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马铃薯和甘薯岗位专家;开展薯类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栽培、贮藏和技术培训等方面工作,积极为生产、产业及乡村振兴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本中心设3个课题:甘薯课题1个,主要是选育新品种;马铃薯课题2个,分别为马铃薯品种资源、品种选育及栽培生理研究课题和马铃薯育种课题。
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技学院审定品种“罗特”白三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