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育种学与良种繁育学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库 作物育种学与良种繁育学相关记录3584条 . 查询时间(1.072 秒)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生物信息与大数据育种研究室现有成员6名,其中,研究员1名,助理研究员4名(青年研究员1名),研究实习员1名。研究室开发和运用生物信息学以及基因编辑技术开展水稻遗传育种相关研究,结合比较基因组学、群体遗传学、表型组学、合成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水稻生长发育、杂种优势、抗逆以及野生稻驯化的分子调控和进化机制,挖掘水稻优势性状的分子标记,创制优良种质,为水稻遗传育种与改良提供重要信...
结合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开展水稻胞质不育系、光温敏核不育系、恢复系的创制,以及优质杂交稻新组合的选育与利用研究;以杂交稻重要亲本改良为核心开展分子育种和优异基因高效聚合研究;围绕杂交稻重要农艺性状开展基因定位、克隆和功能分析;同时开展抗虫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及转基因水稻环境安全评价技术研究。
近三年来,承担各级项目22项,标记定位水稻重要性状相关基因超过300个,克隆和功能验证基因18个,通过分子育种手段创建一批优良水稻种质,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研究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
近年来,承担省级项目1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件、授权专利8件,出版专著4部,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育成品种8个,申请品种权保护8个,获奖成果12项。
本研究团队主要在黄淮稻区水稻优质、高产、抗病、氮高效利用、抗除草剂等分子设计育种、抗虫转基因育种、重要功能基因鉴定及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等相关领域开展研究,着力于培育少施化肥、少打农药、适于黄淮区种植的水稻新品种,发展代换系群体、建立经济有效的分子标记,克隆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自上世纪70年代起一直进行花生育种工作,拥有一支长期从事花生遗传育种及高产、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的专职队伍。现有研究人员5人,其中研究员2人,博士2人,硕士1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双千计划”科技创新高端人才项目、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资助计划、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江西现代农业科研协同创新专项等项目10余项,在花生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抗青枯病、高油酸...
运用现代遗传育种学和耕作学的技术手段,重点开展资源创新利用、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与轻简增产增效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为通过良种应用、良法配套提升江西大豆生产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甘薯研究室成立于2014年1月1日,主要开展甘薯新品种选育、甘薯种质资源收集与创新利用、甘薯绿色轻简化栽培及贮藏保鲜等技术研究。现有专职研究人员5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高人员3人、博士2人,硕士1人。研究室成立以来,承担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省现代农业协同创新、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省薯类种业攻关等项目10余项。主持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优质稻研究室现有在职在编科研人员8人,科研辅助人员2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2人,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3人、高级农艺师1人、高级实验师1人、助理研究员2人;江西省政府津贴专家1人,国家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站长1人。
杂交稻研究室主要从事“两系”、“三系”杂交稻新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创新,尤其注重理想株型、高光效与养分高效、抗病虫害、稻米品质等有利基因的挖掘及利用。
团队致力于江西东乡野生稻资源的保护,及其有利抗逆、营养高效等绿色基因的克隆与分子机理研究,并利用东乡野生稻优异等位基因定向创制遗传资源和新品种培育。近三年,团队围绕东乡野生稻研究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技术创新引导类计划项目1项、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省青年基金1项。在Plant Physiology,Journal of Genetics,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6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省科技厅重大项目1项、省重点研发项目2项、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各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人选项目1项、省科技计划项目4项、院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专项1项,院博士启动基金项目6项和院青年基金项目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项,授权国际、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省作物学...
粳稻研究室为江西省农科院“籼粳杂种优势利用创新团队”,现有7人,其中在职在编在岗科研人员6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1人;研究员2人(二级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江西省政府津贴专家1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1人,江西省学科带头人1人,硕士生导师1人。本研究室以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主,人才结构合理。
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内容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是一年生苋科藜属双子叶草本作物,也是天然盐生植物,在南美安第斯山区域有5000-7000年的种植食用历史。由于历史原因,藜麦是一种未被完全驯化、完全利用的粮食作物。最近因其独特的全营养及极强的耐逆(旱、盐、低温)特性,被誉为超级作物,联合国大会更是将2013年设为“国际藜麦年”,预期藜麦可在消除饥饿、营养不良和贫困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