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育种学与良种繁育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库 作物育种学与良种繁育学相关记录3584条 . 查询时间(1.326 秒)
外植体是植物组织培养建立的开始,根据植物细胞全能性,植物的任何部位都可以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但实际上,植物品种、部位、生长发育期、大小、消毒难易等都影响外植体的诱导分化及再生能力。因此,适合的外植体选择对植物组织培养体系建立至关重要。
甘薯遗传育种是本所(院)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曾获得令人瞩目的科研实绩,1984甘薯遗传育种研究室建室以来,保持和发扬了老一辈科学家务实严谨的优良传统,工作成绩卓越,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课题组现有固定科技人员7人,其中研究员2人,高级试验师1人,3人具有博士学位。依托农业部黄淮海棉花遗传改良与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棉花转基因育种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主要从事棉花新品种选育及育种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承担和完成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育成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6个,其中5个通过国家审定; 获得植物新品种权4项,授权专利2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
课题组现有固定科技人员8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高级农艺师)4人,助理研究员2人,有2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具有硕士学位。依托国家棉花改良中心山东分中心、农业部黄淮海棉花遗传改良与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棉花转基因育种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主要从事棉花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和理论的研究。先后选育出13个棉花新品种,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在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较大成就,选育出抗虫杂交棉鲁棉...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棉花遗传育种研究室成立于1959年,是原山东省棉花研究所最早成立的研究室之一。本室现有固定科技人员11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4人, 4人具有博士学位。遗传育种室依托国家棉花改良中心山东分中心、农业部黄淮海棉花遗传改良与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棉花转基因育种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主要开展棉花特异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主要性状QTL定位和功能基因发掘研究。近10年来,共承担完成...
棉花分子育种研究室成立于2009年,是在分子育种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抽调原遗传育种研究室部分科技人员组建成立的新研究科室。本室现有固定科技人员15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高级农艺师)5人,有6人具有博士学位。依托农业部黄淮海棉花遗传改良与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转基因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主要开展棉花种质创新和分子育种研究。
优异种质创制及高效育种体系在彩棉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绿色农业研究室自2011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藜麦栽培育种、抗逆评价及饲料化利用等方面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引智引才、中央引导地方资金、省部级及地厅级各类项目30余项;2015年育成国内首个藜麦新品种“陇藜1号”,2016年相继育成“陇藜2号”、“陇藜3号”、“陇藜4号”等藜麦新品种;制定地方标准5项;申请专利8项;登记软著2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研究成果获得...
近年我国每年育成30多个花生品种,而有的主产区未开展花生育种工作或研究基础较薄弱,花生品种的异地引种是迅速满足这些地区花生生产对新品种迫切需求的有效途径。对某些病虫害加重,或出现新的病虫害,或耕作制度发生改变,或生产、消费市场上有新的需求的地区来说,引进抗逆、早熟、优质、高产品种加以鉴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某些在育种单位所在地区表现并不突出的品种,却有可能在异地表现优良而成为主栽品种(徐巧珍等,2...
承担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20多项次,泰州市级项目7项;育成花生、芋头、荞麦新品种7个;制定省级标准4项;获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近30项;获农业部丰收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三等奖1项,省农业丰收奖二等奖2项,省农科院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农业部丰收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SCI1篇,中文核心期刊近20篇;主(参)编各类专业图书6册。
2007年,农业部开始50个门类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其中,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于2008年依托西南大学开展重庆综合试验站建设。第一任站长为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启堂研究员,第二任站长为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傅玉凡研究员。试验站下设黔江、酉阳、渝北、潼南、忠县5个示范县,承担体系各项研究、示范和科技服务与培训任务,是重庆市甘薯产业发展的重要科技力量。
重庆市甘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由重庆市科委于2009年批准成立的甘薯科研综合研发机构,整合了西南大学4院1中心(生命科学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食品科学学院、药学院、重庆市甘薯研究中心)和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的甘薯研究力量。主要包括1个中心(重庆市甘薯研究中心)、5个研究室(遗传育种栽培、生物技术、生理生化、加工、三峡库区研究室)、3个基地(种植资源研发、组培快繁、加工中试基地)、1个平台(甘薯信息...
研究方向:春小麦种质资源创新、水地春小麦新品种选育、旱地春小麦新品种选育、4E-ms体系杂交小麦研究、河西灌区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小麦产业开发、技术咨询服务。
研究方向:小麦抗条锈种质资源的引进、研究利用。抗逆(抗寒和抗旱)抗条锈小麦新品种选育、小麦条锈病防控技术、小麦栽培生理、小麦旱作农业技术、小麦关键栽培技术、小麦抗条锈遗传等研究、小麦产业开发、技术咨询服务等。
《超级杂交稻研究》,袁隆平院士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全书共分9章,分别论述了我国超级杂交稻研究的新进展,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遗传研究及育种策略,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超级杂交稻理想株型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性,超级杂交稻育种方法和途径,分子技术应用于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及其所取得的最新进展,超级杂交稻的亲本繁殖及杂交制种高产技术,超级杂交稻的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以及超级杂...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