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育种学与良种繁育学 >>>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库 作物育种学与良种繁育学相关记录3590条 . 查询时间(6.358 秒)
国家大麦改良中心乌鲁木齐分中心是国家农业部于2010年投资兴建,旨在改善和提高我国西北地区大麦种子科技创新能力和育种可持续发展能力,人员由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和新疆农业科学院奇台麦类试验站共同组成,在新疆农业科学院院内建有一个研发中心实验室,配备气相色谱仪、近红外籽粒品质分析仪、微型制麦仪以及部分分子生物学设备,可进行大麦和麦芽有关的检测分析;在新疆农业科学院奇台麦类试验站建有一个试验基地...
国家糖料改良中心乌鲁木齐分中心于2007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现有甜菜科研人员15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博士2人,硕士5人,科研辅助人员4人。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岗位、综合试验站、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自治区重大专项项目、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等项目14项。
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新疆分中心2010年由农业部批准成立,主要从事小麦种质创新、优质高产抗逆小麦新品种选育,高效育种技术研究和新品种、新技术产业化开发等。
集中育秧是提高水稻秧苗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水稻生产组织化、规模化和机械化水平的重要措施。推进早稻集中育秧,对稳定早稻生产、减少直播稻面积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气候和生产特点,按照“科学选点、合理规模,暗化出苗、统一育秧,加强田管、壮苗下田”的技术路径,推进早稻集中育秧,为夺取早稻丰收奠定基础。
宁夏农林科学院马铃薯育种与栽培科技创新团队介绍。
本研究室以作物育种技术与方法及种质资源创新为研究方向。创新农作物群体改良、诱发突变、高通量抗逆鉴定筛选等育种技术与方法;以航天与辐射诱变技术方法为基础,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创制新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实现作物育种材料创制与应用的新突破,培育高产优质多抗作物新品种。现有研究人员5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3人,包括博士1人,硕士2人。“十二五”期间,主持和参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
栽培陆地棉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是最重要的天然纤维来源,纤维品质直接决定了其经济价值。国内外棉花育种家开展了广泛的远缘杂交工作,将许多稀有的重要基因转移到栽培陆地棉中提高纤维品质,但并未对这些基因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分析了超过3000份棉花种质资源,总计调查了近80000个纤维品质数据,全面剖析和评估了现存陆地棉种质资源中纤维品质相关的优异位点,并从远缘杂交渐渗系中鉴定到两个新的与纤维品质密切关联的...
团队于2008年由谢先芝博士回国后开始组建,2014年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正式命名为水稻生物技术研究室,2015年根据团队建设要求,更名为水稻发育生物学与遗传改良团队。实验室面积35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100余件,总值200余万元。2008年至今,实验室共承担国家、省课题20余项,总立项经费12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在Molecular Plant、New Phytologist、N...
为研究植物激素信号代谢在板栗花粉直感中的作用以改善果实品质,对不同授粉组合后的板栗果实,在淀粉积累的3个时期(70DAP、82DAP及94DAP)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板栗种仁在成熟期第三阶段的授粉组合,差异基因表达数量差异显著,在各授粉组合中,共同富集的代谢通路有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淀粉和蔗糖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表明这些代谢在板栗种仁发育成熟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KEGGpat...
以高山栲71个分布记录点位数据及环境背景值为材料,利用最大熵MaxEnt预测模型预测其在当代的适生区分布格局,探讨环境因子对高山栲适生分布格局的影响,并推演其在过去(末次间冰期和末次盛冰期)和未来(2050年、2070年)潜在适生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等温性(bio3)、温度季节变化方差(bio4)、年平均降雨量(bio12)、最冷月最低温(bio6)和海拔(Alti)等5个环境因子是决定高山栲适...
陕西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陕西老牛面粉有限公司、杨凌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项目总投资600万元,其中陕西省200万元,项目单位配套400万元。2010年通过陕西省科技厅验收。
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 1998 年由农业部批准成立。中心主任由张改生教授担任,李振歧院士任中心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何蓓如教授任技术委员会主任。 中心以小麦常规品种选育和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等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同时全面开展材料创新、遗传机理、生理生化、抗病虫性、土壤肥料、栽培制度等课题研究,应用染色体工程、细胞工程、转基因工程、远缘导入等多种手段与方法进行更广阔领域的研究与开发。
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由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专门进行小麦遗传改良与育种研究和工程产业化开发的创新基地。工程研究中心主要发展方向是开展小麦育种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经验、新思想的研究;小麦优异种质材料的创制;高产、优质、多抗、耐旱小麦优良品种和超级品种的选育;小麦新品种产业化开发和成果转化新体系的研究;小麦育种不断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等。
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1998年1月由陕西省计委、科委和教委联合批准成立。主任由张改生教授担任,李璋研究员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以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为主攻方向。将作物杂种优势的实际应用视为主体,在此基础上强化其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系统地从分子、细胞、个体和群体各层次水平深入揭示作物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的内在本质,作物杂种优势的构成规律和预测原理等;同时定向进行作物 育性基因...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