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科学技术史 >>> 各学科科学技术史 >>> 数学史 物理学史 化学史 天文学史 地球科学史 机械史 建筑史 农业史 医学史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知识库 各学科科学技术史相关记录2115条 . 查询时间(0.639 秒)
丁甘仁(1866—1926)是"孟河医派"的杰出代表,他开创了伤寒温病统一的新学派,采用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结合、经方与时方并用的新方法治疗外感热病,在医疗实践中颇有创新。他十分关注中医教育事业,1916年创办中国第1所正式中医教育机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亲任主任,主持校务。至新中国成立前,该校共培养了30届学生869人,大多数毕业生成了新中国中医医疗和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
20世纪初,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甘肃武威、敦煌等地出土了大量的西夏文献,涉及法典、文学、占卜等类目繁多的文献,其中有相当部分为西夏文涉医文献,既有医方、本草、针灸等专门的医学文献,也有辞书、占卜文献、佛教典籍等其他文献中蕴含的西夏医学知识与信息。除此之外,这些西夏文文献中还保存有治疗马病的兽医学著作。西夏文涉医文献是中医史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涉及语言文字学、民族古文字学、中医文献...
蚌巴奇塔本吐蕃医书《医疗精华成就全集》所载"汉地散剂",其方名和部分药名系由汉文音译。经考证,"汉地散剂"为中医中的麻仁类方剂。在存世的宋以前中医文献中未见与"汉地散剂"完全相同的方剂。经比较,"汉地散剂"的组成、剂型和功效与《外台秘要方》中的"加减麻仁丸"最为接近。
老官山汉墓医简《刺数》,单独成书,专载针灸临床刺法原则和40首针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记载刺法和针刺处方的专书,其"针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规范针刺处方,属于直接来自于临床实践的真正意义上的针方,具有重要的针灸临床价值和意义;《刺数》针方是首批记载和应用腧穴的临床文献,对研究腧穴概念、源流、理论体系的形成、临床应用均具有重要意义。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铁路卫生事业,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遭受严重劫难。面对暴日侵略,陇海、浙赣、湘桂等铁路管理局重新设立铁路医院和诊疗所,积极进行战时医疗救护工作。战后,铁路卫生事业开始恢复和重建,至1949年各线区铁路管理局普遍建立以铁路总医院为核心的卫生行政制度,在接收日伪铁路医院基础上,重建了战前的主要铁路医院,且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战前相比仍有差距。
护理学是现代西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护理学最初是由西方传教士引入中国的。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护理教育,推动了现代护理学在中国的建立,促进了护理职业化进程,为西方医学和西医医院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助力,同时也对中国近代的改良生活方式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产生了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自19世纪伊始到鸦片战争之前,在华洋行利用进出中国的便利,出于医疗自救的目的,把牛痘术引入中国,开西医在华传播之先河。1807年以后,伴随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东来,在华洋行又成为传教士隐藏身份进行秘密传教活动的据点,正是借助洋行雇员的合法身份,传教士开始了施医送药的医疗传教的尝试。之后,洋行通过对医疗传教的资助与渗透获取商业利益。西医入华虽然客观上改善了中国医疗状况,促进了中国医疗卫生的近代化,但同时...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妇女地位有所提高,女性对驻颜美容抗衰的需求被社会重视,为中医美容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隋唐时期涌现出一批重要的中医代表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等,其中都含有中医美容的专篇,其构架了中医美容理论体系。唐朝美容技法全面完备、美容妆面丰富讲究,化妆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容外科学也到达一定水平,出现了许多以美容为目的的手术...
贝母品种沿革考辨     贝母  川贝母  浙贝母  土贝母       2017/4/11
土贝母是中国先秦至秦汉最早应用的贝母品种;魏晋时期,贝母品种呈现多样性,浙贝母初现;唐代至明末,贝母品种不断扩充,始终以湖北贝母、浙贝母为道地品种;明末,湖北贝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川贝母初现,与浙贝母并行,成为明末以后,乃至今日药用贝母的重要品种;清代,对川贝母、浙贝母、土贝母认识逐渐清晰,贝母品种继续扩展,伪品、混淆品和地方习用品开始大量出现。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道家和医家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内容偏于道家养生。书中《服气疗病》篇里介绍了吹、呼、嘻、呵、嘘、呬6种呼气方法,是现知"六字诀"理论的最早出处。
至宝丹始出小考     至宝丹  始出小考       2017/4/11
至宝丹,与安宫牛黄丸、紫雪散,合称"温病三宝"。至宝丹,学术界最初认为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后认为出自沈括《灵苑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编成于元丰年间(1078—1085)。《灵苑方》具体成书时间不详,据《苏沈良方》"神保丸"条下"熙宁中,予病病项筋痛,……忆琪语,方向已编入《灵苑》"之语,则《灵苑方》成书当在熙宁(1068—1077)之前。从时间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晚于《灵苑方》,故至...
1886年,欧美在华医学传教士发起组建中国近代首个医学社团——博医会,并公推嘉约翰为首任会长兼会刊《博医会报》首任主编。嘉约翰时任广州博济医院院长,已在华行医传教30多年,是中国以至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医学传教士之一。他的巨大声望和远见卓识,对早期博医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曾一度采取限制中医发展的措施。1954年中医政策转向后,原来基本停办的中医教育重新得到重视,除国家相继开办了多所高等中医院校外,基层的中医教育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一些地方办起了中医学校。而广东省新会县与众不同,在1959年创办了一间兼具医疗与教育功能的新会中医研究院(今江门市新会区中医院前身),院内开办了中医学习班,其教务工作由著名中医苏世屏主持。
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共920枚(含残简),分2处存放,其中一处736支,除《尺简》20支外,均为医书,经成都市考古研究所与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最初整理,暂定名为《五色脉藏论》《敝昔医论》《脉死候》《六十病方》《病源论》《诸病症候》《经脉书》《归脉数》8种。通过全面识读、字体比对、内容臻别、考察体例行文等,建议将这批医简分为9种,分别命名为《敝昔诊法》《诊治论》《六十病方》《诸病一》《诸病二》《十二脉(附...
于阗语残药方P.2889v抄写自于阗,因于阗与敦煌的姻亲关系,而出现在的敦煌藏经洞。同出于敦煌藏经洞的于阗语印度传统医学文书《医理精华》抄写于982年左右,推断P.2889v抄写时间略早于982年。P.2889v中的第3个药方与《医理精华》中的"善妙酥"、《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中的"大吉药油丸"相近,说明该方一直在西域、藏区流传,从中也可以看出印度传统医学阿输吠陀在中国西部的传播和深远影响。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