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高分子物理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库 高分子物理相关记录175条 . 查询时间(4.405 秒)
采用圆二色谱(CD)、X射线衍射(XRD)、ANS荧光探针和紫外(UV)光谱研究了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对卵清蛋白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卵清蛋白的微观结构的变化与处理压力有关,CD显示不同压力处理的卵清蛋白二级结构中的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卷曲之间发生相互转化,二级结构的有序性提高;X射线衍射图谱直观显示不同压力处理的卵清蛋白晶体结构增加,160 MPa处理下结晶区最大,说明蛋白结构的有...
采用液态聚碳硅烷与乙酰丙酮铝在常压下反应合成了具有不同铝含量的聚铝碳硅烷(PACS), 由于不需要循环回流过程, 因此该方法简单方便, 安全性高. 在与合成聚铝碳硅烷相同的条件下, 对单纯的液态聚碳硅烷原料进行保温处理, 所得产物的分析表征结果显示, 该原料在反应条件下基本保持稳定, 不会自聚或者裂解. 不同铝含量的聚铝碳硅烷的元素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乙酰丙酮铝加入量的增加, 聚铝碳硅烷中的铝含量...
利用层层自组装方法制备了聚烯丙基铵盐酸盐(PAH)/聚苯乙烯磺酸钠(PSS)多层膜. 通过吸附或共价偶联, 在多层膜表面修饰了聚乙二醇(PEG)、牛血清白蛋白(BSA)或肝素, 通过石英晶体微天平(QCM)、椭圆偏振光谱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多层膜的表面形貌及修饰方法对各种蛋白的吸附性能. 经修饰后的多层膜较基底膜的厚度均有所增大; 最外层经修饰后的多层膜吸附的BSA、纤维蛋白原及血浆蛋白...
采用微加工方法在硅表面成功地制备出壳聚糖/牛血清白蛋白(CS/BSA)复合微图形. 借助光镜和荧光显微镜对复合微图形进行形貌分析. 利用大肠杆菌和白色葡萄球菌定量考察了CS/BSA复合微图形的抗菌性能, 结果表明, 硅表面沟槽交叉状CS/BSA复合微图形对两种细菌都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 通过MC3T3-E成骨细胞培养考察了复合微图形的细胞相容性, 结果表明, CS/BSA复合微图形对于细胞的生长方...
从分子设计的角度出发, 合成了末端含有两个庞大基团的哑铃状偶氮化合物. 其大的末端基团一方面可以增加顺、反两种异构体之间的能垒, 有利于两种异构体的稳定存在, 另一方面由于大的末端基团的存在, 为采用AFM或高分辨STM直接观测两种异构体分子相的相互转变降低了难度.
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与点击反应相结合制备环状聚合物. 根据ATRP原理, 用含端炔的有机卤化物作为引发剂时, 产物的一端为炔基, 另一端则为卤素原子, 而卤素原子本身可作为叠氮化物的原料, 从而可利用点击反应使聚合物成环.
通过两步反应合成了水溶性的N-(2-磺酸基苯甲基)壳聚糖(SBCS), 用IR, 1H NMR和UV-Vis谱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用胶体滴定法测定了N上2-磺酸基苯甲基的取代度. 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了N-(2-磺酸基苯甲基)壳聚糖水凝胶(SBCSG), 考察了凝胶在不同pH值缓冲溶液中的溶胀行为. 实验结果表明, SBCSG溶胀度随着凝胶交联度的增大而减小. 在碱性介质中SBCSG的溶胀度...
通过硅氢加成反应, 以ABx型功能化β-环糊精大单体为原料, 采用一步法合成出新型超支化聚(β-环糊精)高分子. ABx大单体由单取代对甲苯磺酰化β-CD依次与烯丙基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含氢双封头)及丙烯酰氯反应得到. 采用1H NMR, 13C NMR, 29Si NMR和飞行时间质谱对ABx大单体及其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SEC/MALL...
采用溶胶-凝胶方法, 无需小分子酸催化剂, 利用硅烷化植酸的反应活性和酸催化活性, 与硅烷单体共水解缩聚, 在聚有机硅倍半氧烷分子链上原位接枝植酸, 合成了分子量大于50000的大分子植酸-聚有机硅倍半氧烷. 用GPC, 13C NMR, 29Si NMR, XPS, Raman光谱, SEM及电化学测试等分析手段进行表征, 对比不同酸催化植酸-聚有机硅倍半氧烷(PAP), 单宁酸-聚有机硅半氧烷...
用分数Maxwell模型对聚合物PTFE(Polytetrafluoethylene)的应力松弛过程进行了研究. 分数Maxwell模型的渐近行为是确定其参数的基本依据, 但根据实验数据确定的松弛时间与渐近解成立的条件并不自恰. 通过适当选定松弛时间, 利用起始时段的实验数据确定初始松弛指数和松弛模量, 并适当优化末端松弛指数, 分数Maxwell模型可以对粘弹性应力松弛过程给出非常好的描述.
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瓶片为主要原料, 加入聚碳酸酯(PC)、热塑性弹性体及扩链剂, 采用低温固相反应挤出制备了具有良好强度与韧性的新型合金. 在加工过程中产生PET相和PC相互穿的网络结构的同时, 反应性扩链剂在PET相中发生交联反应, 形成了次级网络结构. 由于这些网络结构的存在, 使合金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提高, 特别是缺口冲击性能有了明显的改善.
合成了具有苯侧基的二胺单体1,4-双(4'-氨基苯氧基)-2-(苯基)苯(p-TPEQ), 并与3,3',4,4'-苯酮四羧酸二酐(BTDA)进行缩聚反应, 分别以4-苯乙炔苯酐(PEPA)和4-苯乙炔-1,8-萘二甲酸酐(PENA)作为封端剂, 合成了两个系列的苯乙炔封端的酰亚胺预聚体. DSC测试结果表明, 此类预聚体具有比PETI-5更宽的加工窗口; 利用所合成的预聚体制成了具有较高热分解温...
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天津 300130; 中国人民解放军95989部队, 北京 100076 收稿日期 2007-11-9 修回日期 网络版发布日期 2008-2-27 接受日期 摘要 以β-二酮锆为唯一主催化剂, 以AlEt2Cl和MAO为助催化剂, 使之分别与主催化剂作用形成两种不同功能的催化活性中心, 考察乙 以β-二酮锆为唯一主...
利用流变学方法, 采用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技术开展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LiCl相互作用研究, PVP/LiCl/DMF浓溶液的表观粘度随着LiCl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溶液的粘流活化能也相应增加. 13C NMR结果表明, 溶液中Li+与PVP的羰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改变了PVP分子的聚集状态. 红外光谱结果证实了PVP/LiCl复合物中Li+与PVP的羰基存在相互作用.
用径向分布函数(RDF)研究了聚醚砜共聚物(PES)在r=1.5 nm范围内的近程结构, 结果表明, 分子链间存在近程有序结构, 有序周期约为0.5 nm; 聚醚砜共聚物经退火处理后, 由g(r)图可以看出, 第一个峰变高、变窄; 由G(r)图可以看出, 分子链间第一个有序区内, 分子链间贡献大于链内贡献; 于200 ℃退火处理后有序畴尺寸(rs)略有增大, 原子平均位移(σ)变小, 使得分子链内...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