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英国文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库 英国文学相关记录1698条 . 查询时间(0.515 秒)
常耀信教授是我国英美文学研究大家,其著作与教材在国内英语界有广泛的影响。本次访谈主要涉及如何做学问、学问的独创性、文本与理论价值等几个方面。同时,常教授以英国诗人罗伯特·勃朗宁《我最后的公爵夫人》为例,说明形式主义、心理分析和结构主义等文学理论如何为文学研究服务,为青年学者的学术写作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例。
霍桑在《我的堂叔,莫利纳上校》中借用了典型的狂欢场景,再现了狂欢世界中的怪诞形象,但透过狂欢的群体构成和阴郁的人物色调,可以窥见他对狂欢节的否定态度,这与巴赫金对狂欢节精神的拔高有着本质区别。小说摒弃了狂欢精神的应有之意,借狂欢节形式突显了一个怪诞的异己世界,展现了主人公孤独的心灵之旅。显然,霍桑站在自己的历史社会语境中,赋予了狂欢化特定的含义。
从生态批评角度重新审视三部典型的西方漂流小说,可以看到: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存在明 显的反生态书写,图尼埃的«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重在构筑人与大自然的主体间性,马特尔的«少年 Pi的奇幻漂流»则展示自然生命的平衡和救赎.这三部小说在处理生态书写与宗教文化、人性探索、复调性 的生态叙事等方面,对后来的生态文学具...
目前国内外对于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所体现的现代主义特征已有不少研究,但是她的不同于同时代男性现代主义作家的独特之处往往被忽略,至今尚缺乏充分的阐释和分析。本文试图弥补这方面的欠缺,将从异化人精神世界的散文诗和生活的细枝末节和瞬间印象两个方面对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所体现的女性版本现代主义进行深入的探讨,力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加深对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理解和阐释。
目前国内外对于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所体现的现代主义特征已有不少研究,但是对于她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象征手法至今尚缺乏系统而充分的阐释和分析。该文试图弥补这方面的欠缺,将从物品、自然景物及场景、小说标题和人物的动作和行为等四个方面对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所体现的象征主义进行深入的探讨,力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加深对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理解和阐释。
《麦克白》作为莎士比亚众多创作中最具“现代性”的文本历来成为批评者关注的焦点,而针对麦克白夫人这一女性形象的解读虽然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不断深入,却仍无法真正脱离男性菲勒斯中心主义的话语局限。本文将试图在回顾、评论、取舍历史研究成果的同时,以后女性主义视角不断挖掘麦克白夫人在文本中建立自我话语的尝试,分析其通过“规训”方式投射自我欲望所具有的突破价值与无法避免的局限性,以及最终在“疯癔”与“写作”中...
简奥斯丁算不上是一位多产作家,可是她的小说却广为流传。曼斯菲尔德庄园便是其中之一。小说女主人公范妮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之后出落成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女性。简奥斯丁巧妙地使用自由间接引语,促使成长这一主题得到了很好的加深和展现。这一效果的实现借助了自由间接引语的含混功能,使得叙述者的描述和人物语言难以区分。具体到这本小说也就是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者同女主人公范妮产生了话语重叠,从而使得范妮...
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的《人性的因素》是以“冷战”为背景、借用间谍小说模式创作的国际政治小说。这个“不浪漫”的间谍故事明显通过对“邦德”系列小说的“反转”和“逆向”,实现了对“007”之类虚假英雄形象的“戏仿”和“背叛”,并深入讨论了国家意识形态、社会责任和个人天性是如何在惯性和误解中发生交集和导致悲剧的。格林提出了一种针对现代伦理困境的“背叛的美德”,鼓励人们对绝对判断和现成原则保持勇敢的怀疑...
17世纪英国诗歌在意象、比喻方式、句型结构等文体方面显示出了与16世纪英诗的显著差 异,形成这种文体的文化根源则是16世纪末至17世纪席卷欧洲的巴罗克文化。巴罗克文化促使英国诗歌从 客观摹仿向主观表述内视化转向,巴罗克文化表现出来的内心焦虑感和视觉呈现的恢宏性也规定了17世纪 英国诗歌文体的张力性和夸饰性。这说明诗歌文体的生成不是孤立的文学内部发生学现象,而是特定时期多 种文化因素共同作用...
谈到洛克的“观念联系”学说对《项狄传》的影响,历来的学者基本持肯定态度,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大都没有作详细的分析。近来国内外有学者认为对《项狄传》产生影响的不是洛克的“观念联系”论,而是“观念串连”论。本文作者通过细读《人类理解论》第2卷第33章,宏观考量全书观点和洛克的整体思想框架,分析《项狄传》中典型的离题、思维跳跃的实例,认为洛克的“观念联系”论确实是斯特恩独特写作技法的基础,而“观念串联...
《尤利西斯》充满了荒唐的话语、怪诞的形象和夸张的行为,颠覆了对于常态生活的描述,契合了巴赫金笔下第二种生活的描写,营造出了狂欢化的氛围。同时,从人物的名称开始处处呈现的隐喻,又让其具有了神秘的意义。在隐喻视野下解析狂欢化的《尤利西斯》,不难读出其间每个形象的特殊意义。在这当中最突出的就是伴随每个角色出现的狂欢化的水形象了。小说不仅赋予了三个主人翁狂欢化的水形象—伴随史蒂芬的母亲般的海水形象、伴随布...
亨利.詹姆斯是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他的文学成就和理论贡献在西方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个案研究,六十年来,亨利.詹姆斯在我国学术界的接受和评论揭示了外国文学经典在我国的接受与批评主要受到本土历史语境的影响,因此,在研究范围、深度、方法及成果方面显现出明显的差异。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论大规模引进以及国内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出现的多元并进局面,詹姆斯研究一方面跟随着各种理论“解读”...
国内对简.奥斯丁的译介和评述始于20世纪2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当时的主流思想强调文学的政治批判功能,奥斯丁基本被边缘化。“文化大革命”期间,奥斯丁研究完全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77年,奥斯丁才重新在学界得到重视。1989年之后的二十年是中国奥斯丁研究发展最快、成果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术研讨渐渐与国外接轨,主要体现出如下特点:从形式技巧角度切入的论文大大增加;在新的起点上展开了思想、伦理...
细读奥斯丁小说,我们发现:奥斯丁为读者展现的“如画”美景真实地再现了盛行于18世纪的“如画”美学。一方面,奥斯丁在小说创作中巧妙运用吉尔品“如画”美学的视角来建构人物的社会身份与阶级趣味;另一方面,奥斯丁又以小说的叙述对吉尔品的“如画”美学提出了质疑。奥斯丁与“如画”美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理智”与“情感”的平衡。
莎士比亚擅长描写家庭生活,但对婚姻真实情况的描述却十分有限。《亨利八世》是莎士比亚最后一部历史剧,主要描写了四次审判(白金汉公爵、凯瑟琳王后、沃尔西主教、克兰默大主教)、两次庆典(新王后的加冕典礼、伊丽莎白公主的洗礼)以及最后克兰默对英格兰的展望。剧本通过六件大事和贵族、平民对这六件大事的相关评述反映亨利八世其人及其统治。而另一条隐含线索是亨利八世统治时期最重要的宗教改革的导火索——离婚案。本文分...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