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 教育学 >>> 教育史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库 教育史相关记录138条 . 查询时间(3.113 秒)
杰斐逊公立教育思想述评             2007/11/5
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早在二百多年前,他的名字和政治学说就传遍了新旧大陆、传遍了世界。然而,杰斐逊的公立教育思想、以及他对现代公立教育制度的巨大影响,我们却仍较生疏。为此,本文拟就杰斐逊的公立教育思想作一述评,以供读者参考。
从“大房子”谈中国原始教育             2007/11/5
对于中国原始教育的研究至今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有一些中国教育史方面的专著对此偶有所及,也大多语焉不详,甚至有明显的常识错误。论其原因,恐怕与“文献不足微”有关。然而,尽管这方面的典籍记载十分贫乏,但将那些残存的吉光片羽,参以文物考古材料和民俗调查资料,三者结合,进行多重论证,便能将我们的研究置入一个更为宏阔深厚的背景中,从而揭示沉迷多年的真面相,破译其中所包孕的文化密码。三者之中,考古文物具
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创举             2007/11/5
早期美国的大学都是仿造英国的样式,为了宗教的目的而建立的。殖民地时期第一所学府——哈佛学院就是由英国移民在北美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查斯河畔建立的。筹建这所大学的100名清教徒大多数毕业于剑桥大学,他们要建立一所与剑桥的伊曼纽学院完全相似的学院。哈佛学院学生的训练、课程、管理都尽可能照搬英国的先例,甚至连学校的地址也根据英国大学城剑桥的名称改称为坎布里奇。哈佛学院几乎成了北美的剑桥。
廿世纪初叶,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潮渐显席卷全球之势,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革,文化、教育结构必然产生相应的更新,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虽是封建王朝没落前夜的无可奈何之举,但从此统治中国漫长封建时代的封闭教育模式,科举束缚终于被打破了;民国早期的教育改革才真正具有开山辟路之用;五四前后科学、民主新思潮对传统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震荡,冲击波所致,使得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与制度在中华大地上得以长驱直入...
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对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方针作了全面的科学的概括。这个教育方针是对建国初期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的正确总结。1949年到1956年,我国学校还没有系统明确
康有为在“百日维新”期间完成的《日本变政考》十二卷,是进呈光绪皇帝的建议书之一。该书本是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马关条约》签定以后,康有为的女儿康同薇翻译日本明治维新有关的历史文件,再由康有为自己编辑整理汇集成书。康有为回忆说:“时上频命枢臣催所著各国变政书,乃昼夜将《日本变政考》加案语于其上。凡日本事自明治元年至二十四年共十二卷,更为撮要一卷,政表一卷附之,每日本一新政,皆借发一义于案语中。...
孙中山的教育思想             2007/11/2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建了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而且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孙中山一生虽然没有写过专门的教育论著,但作为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中国国民党的领袖,他一贯重视教育,并在有关论著和讲演中,以三民主义为理论基础,阐述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诸多问题,形成为深刻的教育思想,制导了民国时期的教育决策,揭开了民国教育史的新篇章。孙中山的教育...
在我国古代,培养驯服善良的臣民一直是教育工作的中心所在,历代王朝为维护其统治都不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从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德育理论与方法,可供我们借鉴,下面仅就其一——“蒙以养正”做个简单的介绍。
开放教育探究             2007/11/2
社会的信息化,对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开放教育不仅是适应这种社会发展需要而诞生的一种办学体制的新模式,而且也体现了新的教育观,新的学习观。本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首先创办了开放大学。以后在一些东西方、第三世界国家也相继出现了这种办学形式,并首先在亚洲地区创办了国际性的开放教育研究会,对开放教育进行广泛交流和
论21世纪教育的基本走向             2007/11/2
在即将过去的20世纪可以说是人的世纪;因为本世纪中,通过教育,人的地位在逐步提升。50年代作为第三势力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教育思想,便是这一特征的显著标志。“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则更应当是人的世纪;因此,通过教育不断地提升人的地位,也就会成为21世纪教育的基本走向。然则,21世纪教育的这一基本走向如何把握呢?亦即它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或者说,怎样才能促成这一基本...
论民国教育史的分期             2007/11/2
依据基本的历史事实,将民国教育的演进,置于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全过程中进行分析,把民国教育的效应,放在中国社会由中世纪向现代化转型的大系统中加以衡定,是我们研究中华民国教育史,对它进行历史描述和价值评判的出发点与标尺。新陈代谢是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的无形的手。世界各国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行程无不表明:教育是人才的保证,人才是现代化的根本。只有以教育为立国之本,...
西方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教育测验运动和评价理论产生、发展两大时期,其中教育测验运动时期可划分为萌芽、开拓、兴盛三个发展阶段;评价理论产生和发展时期则包括泰勒(W.R.Tyler)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兴盛阶段和专业化阶段。其发展主线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改革,如笔试代替口试,等等。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学习这条指示,不禁想起60多年前在上海光华大学附属中学读书的情景。30年代廖世承先生正是素质教育的先驱者和实践者。廖世承先生出生于清朝末叶,那时中国多灾多难,备受列强欺凌。他关心国事,热爱祖国,青少年时就立志以教育救国为己任。
李华兴教授主编,李华兴、周永祥、陈祖怀、张元隆四位先生通力合作撰写的《民国教育史》一书,最近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读完这部62万字的民国教育史学术巨著,深感它无论在理论创新上、结构组合上抑或描述文风上,都把民国教育史的研究推上了新的高度。
文章认为康有为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地把西方的大中小学的学制介绍进来、并主张立即在中国推行这一新型的教育制度的理论家。育才与救世是其引进西方教育思想的双重目的;他制定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学纲;主张“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他走在推行西方教育制度实践的前列。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