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人口学 >>> 人口史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库 人口史相关记录85条 . 查询时间(4.586 秒)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有一个特别现象,即农民起义和封建内战频仍,经常形成全国性的社会波动。这些波动多出现于主要朝代末期,与社会稳定相交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如秦末发生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战争,至西汉建立方告结束。西汉统治210余年,出现王莽改制, 不久爆发绿林赤眉起义,至东汉建立,社会才逐渐恢复稳定。东汉统治维持了140余年,发生黄巾起义,随后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大战乱,至隋统一全国,战火始息等等...
宋代家庭人口数量初探     宋代  户均人口  家庭  人口数量       2008/5/10
宋代每个家庭约有子女5人,一个三代同堂的标准家庭约9人,加上一定数量的小家庭和鳏寡孤独,社会平均家庭人口约7人。其中, 北方户均人口稍多,约9人;南方户均人口稍少,约6人。史料中宋代户均2 口或2丁左右的统计记载,不是实际情况, 确切地说不是一个同居同财的血缘家庭真实情况。
本文对三百年来中国人口的发展机制和变动特征作了全面分析,并与西欧同时期人口发展模式作了比较,指出马尔萨斯理论中对中国人口行为的认识有与实际不相符合之处。
瘟疫对人口的影响一直史学界比较缺乏关注的问题,而史籍中的一些笼统的记载以及近年出现的探索性研究似乎显示,瘟疫是中国历史上影响人口发展最具威力的冷面杀手。情况究竟如何?本文通过对发生在清代江南的一些瘟疫个案考察,指出;对清代江南瘟疫带来的人口损失率不宜估计过高,在疫病模式比较稳定的时期和地区,尽管瘟疫发生的频度较高,但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并非举足轻重,至少不会产生结构性的影响。
康熙朝以后,由于内地人口激增、耕地不足等社会矛盾,内蒙古地区的流民呈现上升趋势。蒙古王公受利益驱动,把土地更多地租佃放垦,致使游牧地逐渐缩小,有碍蒙古生计。为遏止私垦的扩大,清廷加强了对封禁的管理力度,但流民潮与蒙地垦殖这两大社会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它的直接后果则是促使当地的农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发展起来。
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考古学界对人群移动在特定的时期对特定区域内文化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再讨论。这一新的理论热点强调的是,一个重大的文化变迁现象如文化的取代、消亡等,其原因往往是相当复杂的,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仅用本地区环境的变化或社会内部机制的转变所能解释得了的。在这种时候,就应该注意是否有新的人群的侵入,而这种侵入现象在考古学材料中是应该能有所反映的。总结近年来西方学者的理论探讨,我曾提出从...
封建社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很低的。拿我国来说,从第一次有正式全国人口记录的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开始,到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1839年间,全国人口从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增到四亿一千二百八十余万,净增三亿五千三百二十余万,每年仅递增0.1%。鸦片战争后,人口增长也很缓慢,从1840年到1949年的110年间,全国人口从四亿一千二百余万增到五亿四千余万,净增约一亿三千万,年平均增长率约为0.2...
上个世纪的后几十年,人口问题一直严重地困扰着中国,二十一世纪依然如此,沉重的人口负担制约着国家的发展,影响着政府的决策。人口问题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要寻求解决的良策,考察问题的源流是必要的。美籍华人学者何炳棣先生1959年写的《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就明清以来六个世纪的人口问题做了精彩论述。费正清先生对本书予以很高评价:“他致力于钩稽有...
著名人口学家阿尔弗雷·索维说过这样的俏皮话:只有当我们感觉膝关节动作不灵时,才会想到我们的膝盖;同样道理,只有感受到人口的压力,才会想到去研究人口。中国人口史研究的命运似乎也不例外。 1953年,中国历史上实施了第一次真正现代意义的人口普查,朝野对人口基数突破5亿虽有震动,但还是把人口的激增视为短短几年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佐证,居然对其后每年20%的人口增长率持乐观的态度。按理说,“人类要控...
通过对北宋以来我国人口和生态问题演变的考察,本文认为北宋标志着我国生态问题的恶化由局部扩展到全国,这主要是因为北宋以来,我国的人口出现了持续而稳定的增长趋势。但是,我国的生态破坏并没有像世界历史上有些文明(如玛雅文明)那样威胁到文明的延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许就在于我国广阔的地域条件使得过重的人口压力可以从生态受到破坏的地区转移到人口压力较小的地区。
In the Middle Ages in the West,family property was inherited generally without partition.Family property was bequeathed only to one of the children,usually the eldest son.In normal case,other children...
本文利用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乾隆朝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中获得的个案资料,对18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家庭结构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在18世纪中后期的中国社会,核心家庭所占比例超过50%,直系家庭约为30%,复合家庭不足10%。这说明小家庭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家庭形态。文章还对影响家庭结构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家庭结构受到社会和自然两种因素的制约。社会性因素对家庭结构的横向扩展或收缩作用比...
依据档案资料对十八世纪中国的生育行为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十八世纪中后期的社会环境中,人口的生育并没有因为早婚而迅速实现早育的目标。相反,夫妇结婚越早,其婚姻与生育间隔持续得越长。十八世纪中国人口增长处于一个相对高的水平,那是因为人口的死亡率虽没有摆脱传统时代高出生、高死亡的阴影,然而却降到一个低的水平。否则在生育率不会发生变动的情况下,要实现人口的较快增长是不可能的。
本文主要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乾隆朝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中收集的个案资料 ,对 18世纪中后期中国的婚姻行为包括初婚年龄、离婚表现和再婚状况做了初步分析。研究结论表明 ,在当时社会 ,女性早婚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男性中早婚和晚婚两种现象并存 ;离婚是人们尽可能避免的 ,离婚中 ,丈夫休妻和嫁卖妻子为主流 ;丧偶妇女再婚和守节并存 ,中青年丧偶妇女再婚比例较高 ,但守节也有一定比例。
第一节 今日中国是世界居第一位的人口大国。 从中国的政治地理疆域看,秦汉时代即已初步确定今日中国的领土基本轮廓,但令人感到惊异的是,中国今日的人口数量规模,却远非也是从那时起即已形成。 恰恰相反,在周秦至明清之际2000余年的历史上,中国人口数量曾长期摆动在仅为1000万与6000万之间。 有清一代方进入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时代。事实上,直到清代中叶的18世纪以后,中国人口数...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