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 自然观 科学哲学 技术哲学 专门自然科学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知识库 科学技术哲学相关记录3895条 . 查询时间(4.28 秒)
大量撤稿事件频发,严重损害中国科学家形象的损害并产生恶劣国际影响。集中于医学领域的此类学术不端行为长期以来被忽视以至于泛滥成灾提示我们反思制度层面:专业化管理的缺位已经成为科研诚信规范管理的一大掣肘;科学道德精神及其行为规范远未内化为科学实践主体的内在价值追求和习惯性的行为取向;单位制度悖论的存在成为单位组织及个人寻求机会成本的诱因。政府主导的科技评价通过依据评价结果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及行政隶属关系...
国内学者对“科学与伦理”问题的考量局限于科学的外围或者发现的语境(如问题的选择、成果的应用),这种研究路径根源于20世纪60年代科学哲学的专业化、去政治化、纯认识论化,进而将伦理价值从辩护的语境中剔除出去。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学术研究日益的商品化,科学的内涵发生重大转变,经济利益贯穿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包括科学的内核(如数据的选择、方法的设定、结果的评价),由此便衍生出更多的伦理问题...
在传统的科学实验中,仪器的一个最主要作用是现象的“制造”。而在生态学实验中,仪器的最主要作用是展现并且测定自然,由此使得生态学实验仪器或者属于哈瑞所称的“作为世界系统模式的仪器”,或者属于“因果地关联于世界的工具”,而不属于其所称的“仪器——世界复合体”。出于生态学实验的目的,生态学实验仪器不是在“干涉”自然的过程中获得对自然的认识,而是在“追随”自然的过程中尽量去获得对自然的自在状态的认识。这体...
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影响是技术哲学试图回答的一个问题。一种可行的方式是,把信息技术当作认知人造物,探讨其设计、功能及其与环境的互动与适应。尽管这种研究方向的确为我们理解当代信息技术对人类认知的影响提供了十分有用的起点,但它的说明力由于其静态特征而有其局限性。更为全面的说明需要考虑到认知人造物的动态和演化,尤其是人造物与人类认知的共演化的事实。
大科学工程是指建造用于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观测实验装置和验证重大科学理论—技术原理的物质装备的大型工程活动。大科学工程作为体现国家科学技术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重大科学—技术创新性、“科学—技术—工程”整体关联性、多层次多部类跨学科综合性三个基本特征,在弘扬国威军威、振奋民族精神,催生新兴产业、带动企业创新,推动科学进步、促进技术创新,培育高端人才、传播科学技术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韦伯探测引力波实验前后引发了三场争论:第一场是科学界对韦伯实验的批评;第二场是建构论者柯林斯与实在论者富兰克林对韦伯的失败是取决于证据还是社会磋商的争论;由于二者的争论旗鼓相当引发了第三场关于针对同一事实是否可以有两种并行且相悖的认识论立场存在的争论,争论的一方是认识的一元论者费尔德曼、另一方是多元论者罗森。三场争论实际上是事实的理性与社会性之争,对此朗基诺认为理性与社会性二分这种做法本身就是错误...
许良英先生是国内科学史领域的先驱学者,其曲折的生平和重要的学术贡献,值得人们关注,他的学术遗产,是留给后人的重要精神与学术财富。本文对之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与总结。
实验实在论中的仪器本体论定位在于它的创造和使用涉及了从“理论-世界”到“实践-世界”的知识类型转变。在实验实在论的感知——实践模式中科学仪器不仅仅起到了“放大”或“缩小”的居间调解作用,甚至以某种意向性在实在论意义上参与、干涉了科学实在性的建构。以身体觉知为扭结链接仪器、主体与科学实在之间的多维互动,用现象学的方式重构实验实在论的重要判据,可能为实验实在论提供一个无法辩驳的实在性承诺。
在“悲观归纳”等问题揭示出科学实在论“非奇迹论证”存在的诸多难题之后,“局域化”策略逐渐发展成为当代科学实在论最重要的辩护方向。迄今为止,这种局域化辩护主要形成了两条最有影响的发展理路,即“结构主义”的实在论和“分而治之”的实在论,它们针对“悲观归纳”对科学实在论核心理念的质疑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局域化”思路,分别将“非奇迹论证”诉诸于科学理论的中“结构”和“本质要素”(而非理论整体)来解答反实...
凯文·凯利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教父”,同时也是技术哲学家,他通过其技术三部曲系统阐述了其乐观主义技术自主论思想。他认为,技术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六大元素之后的第七元素,是人和自然共同构建的人生环境。凯文·凯利对技术的自主性进行了详细的状态描述,对技术自主性的机理做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人与技术共同进退的协同之道。凯文·凯利认为,技术元素能够自我决定、自我发展,表现出其自主特性,并且通...
现代技术愈是发展,技术之“思”就愈要面向活生生的自然。自然是一种内在性原则,自然状态下的生命展现为“生成”、“本性”及“存在”三重递进的内涵。技术的出现打开了自然生命的生成领域,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基因工程技术进一步敞开自然生命的本性,而如今合成生物学的趋势则更是立足于存在重塑自然生命,技术由此展开对自然生命全面掠夺的进程。面对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蓬勃态势,我们必须存一份对生命的敬畏与深思,这是自然所给...
21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界兴起了通过做实验的方式进行哲学研究的潮流。实验哲学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传统上基于直觉的哲学研究的不足之处,如直觉容易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无法很好地作为学术研究的有效手段;如果直觉靠不住,那么建立在直觉之上的哲学研究也无法产生相应的专业知识;基于直觉提出的一些判断、断言往往仅是一些未经检验的假设,但哲学家们却将其作为结论使用。尽管直觉式的哲学研究存在一些缺陷,但我们...
杨振宁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在逐渐远离物理学前沿研究的过程中,他开始越来越多地进行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的思考与研究。在新的领域他精心选择科学史研究题目,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借鉴学习历史学家的工作方法。其著述简洁干净,有诗韵、有趣味。他充分肯定在科技文明主导的时代,科学技术史研究的重要性,并呼吁更多人投入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的研究、宣传与建设事业。
自康德以来,先验-后验之分就在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威廉姆森在最近的著作中对其认识论价值提出挑战。他的论证可以区分成两个不同的挑战:一是某些基于想象的知识案例并不能恰当的归类为先验或后验;二是此类反例可以扩展到先验或后验的范例,前者包括逻辑和数学知识,后者包括科学知识。尽管他的第一个挑战可以得到合理的辩护,第二个挑战却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即使威廉姆森成功地给出了不能适当地归类为先验或后验的...
量子自杀实验是在多世界解释假设的基础上导出的一个思想实验,被认为是对量子多世界解释和传统解释的一个判决性实验。对于该实验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如何定义分支、如何定义概率及被实验者如何选择自己的立场等三个方面。其中分支问题为多世界解释本身的问题;后两个问题争论的根源在于,没有意识到多世界解释中的分支世界并非可能世界,而是必然发生的平行世界,其核心涉及概率的重新定义和意识的同一性问题。该实验不仅无法验证多世...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