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光学工程 >>> 光电子技术 >>> 激光及激光器技术 微结构光学 光子集成技术 光纤光学及技术 非线性导波光学 光电探测器及光探测技术 光电子材料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人物 光电子技术相关记录1182条 . 查询时间(1.6 秒)
郭团,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光学学会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暨南大学国华杰出学者。2007年在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在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加入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院,组建能源与生物光传感课题组。
姚建平,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及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ptica Fellow)。于1997年获法国University of Toulon电子工程博士学位。1998年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任助理教授。2001年加入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微波光子学讲座教授,杰出教授。于2007年-2010...
刘贵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赴哈佛大学医学院访学,从事微针阵列加工与传感研究。2019年加入暨南大学光电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材料微纳加工、柔性电极、穿戴式光电器件。已在Small、Biosensors&Bioelectronics、Nanoscale Horizons、Biomaterials...
杨铁锋,男,江西吉安人,2013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同年9月保送进入湖南大学硕博连读,主要从事面向“光电集成”的高性能光电子器件研究,2019年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2020年赴香港城市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于2022年加入暨南大学光电工程系。共发表学术论文38篇,含2篇高被引,2篇封面论文,包括Nat.Nanotechnol.,Nat.Commun.,Sci.Adv.,Laser Photonic...
与集成电路类似,集成光路通过将大量光学元器件集成到一个光子芯片中,以实现通信、传感、计算等功能。我们通过在光子芯片内设计小于光波长的结构,以实现天然材料所不具有的特性,并努力利用这些特性实现高性能光子器件和系统。我们也利用铌酸锂的超快电光响应,在芯片内实现高速、低功耗、小尺寸的电光调制器件,并探索这些器件在传感和通信中的应用。我们在Nature Photonics、Advanced Materia...
杨原牧现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围绕新型平面超构光学元件开展研究,提出了基于超构表面矢量光场编码的新体制多维光场感知方法,实现了可以同时探测偏振、深度等多维度光场信息的小型化单目相机,并积极推动相关技术在消费电子、遥感等领域的应用。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等。在Nature Photoni...
长期从事超快激光光谱和光电子研究,发展创新超快光谱技术,研究新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中的光电过程,以及低维纳米结构中的量子光电子学,发展新型光电器件。围绕上述内容,在SCI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1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 1篇,Laser&Photonic Review...
主持十三五重点预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航天支撑技术基金等课题10余项。在Light:Science&Application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入选IEEE Journal of Quantum Electronics期刊的封面文章。
从事大能量高峰值功率脉冲光纤激光、高稳定超荧光光纤光源、微型固体激光、平板波导激光、无线光通信等激光技术与应用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863课题、光电子十一五——十三五预先研究、国际合作等十余项科研项目。发表SCI文章几十篇,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十余项,部分成果获得成果转换,形成产品。曾任国家高技术863专题专家组专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围绕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新型先进光纤激光技术、全光纤成像技术、微纳光纤器件技术开展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以及“十三五”重点预研项目、“十二五”预研项目、863项目、预先研究领域基金项目、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等项目十余项。
张晨,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副教授。2012年于天津大学获得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方向)学士学位。2017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工业系统工程管理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基于统计学方法和人工智能方法的大规模复杂系统建模、根因分析、在线监控、异常检测、自适应数据采集,以及分布式计算策略。
王睿星,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导师。长期从事激光破坏效应、高超声速飞行器热结构分析与设计、多场耦合数值计算等方面研究工作,在领域内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2项,登记软件著作权3项。
曾祥龙(Zeng Xianglong)男,1977年7月生于陕西省咸阳市,籍贯四川安岳。
刘云启(Liu Yunqi)男,1971年6月生于山东省莱州市,籍贯山东莱州。现任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卤素钙钛矿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光电应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