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构造地质学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人物 构造地质学相关记录162条 . 查询时间(2.192 秒)
彭松柏 ,男, 1963 年 8 月出生,中共党员。 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构造系教授。 1984 年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力学专业大学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 1984 年毕业分配至中国地质科学院 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 从事科研及科研管理工作。 1989 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及地质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2007 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构造地质专业博士研究生...
袁晏明,男,教授, 1959 年 9 月生。 1982 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岩石矿物学专业, 2008 年获理学博士。 在 2003-2008 年期间,本人先后参加科研项目多项;主持或协作完成了省级、国家级教学项目多项。 2003-2005 年参加了青海 1 : 25 万库赛湖幅区域地质调查( 2003010042 ),青海 1 : 25 万不冻泉幅区域地质调查( 2003010041 ),...
李德威 ,男,湖北省麻城市人,1962年6月1日生,1985年至今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构造教研室工作。
王国灿 ,男,1963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地质学会区域地质遥感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职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构造教研室。1979年就读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地质专业,1983年毕业分配到江西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1985年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攻读构造地质学硕士学位...
金振民 ( Zhenmin Jin ), 男,1941年9月生,1965年7月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地球物质物理化学性质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显微构造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专家组顾问组委员(1996-1999),现任中...
杨晓平,研究员, 1995年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研究成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多篇,合作完成专著1部,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各1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与信息化部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
肖骑彬,副研究员。1998年毕业于长春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矿床学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同年入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留所工作。自攻读博士学位以来,一直从事大地电磁测深方法及其在深部构造、浅层勘探等方面的研究,并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有10余篇。
屈春燕,博士,副研究员,中国地震协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委员。198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地质专业,获学士学位;1996年和2001年分别获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专业为构造地质学。现就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空间对地观测与地壳形变研究室,主要从事星载InSAR技术及其地壳运动观测研究,以及红外遥感与断层热活动性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地震行业专项及地震...
韩竹军,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安评师。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97年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1年2月至2002年2月在新西兰Insitute of Geological & Nuclear Sciences(IGNS)学习。1995年和1997年两次赴日本开展合作研究;1999年8-9月间参加中国地震局赴土耳其伊兹米特7.4级地震现场考察专家组。2010年、2...
陈立春,博士,副研究员。于1991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床地质学专业毕业后,在北京地矿局101地质队工作5年、湖南隆回石桥铺中学工作3年;1999年入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读硕士,2002年毕业后留所,并于2011年获本所博士学位。现为地震中长期预测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致力于活动构造定量研究成果在地表破裂型大地震中长期预测以及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许志琴,构造地质学家,1941年出生于上海市,籍贯重庆市。1964年毕业,同年分配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至今。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第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和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常委。长期坚持在青藏高原及及其周緣造山带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她无数次涉足于陡峻的群山、缺氧的高原和人烟稀少的荒漠;她工作过的地...
刘焰,男,研究员。1999年至今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从事喜马拉雅造山带研究十余年。
张建新,男,1966年10月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造山带的变质和变形作用研究,近10年来围绕阿尔金-祁连-柴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先后负责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地质调查项目,在北祁连俯冲增生杂岩的变质变形作用及形成时代、南阿尔金和柴北缘榴辉岩的形成时代及UHP变质作用证据、北阿尔金HP/LT蓝片岩和榴辉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南阿尔金高压/超高温麻粒岩和北...
杨天南,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兴趣:造山带变形与变质作用;造山过程涉及的构造样式变化、变形分解、应变分布规律以及与板块运动间的联系。造山带内岩石变质反应及相关物质迁移。 目前研究地区:胶东地块的变形分解与运动学重塑;新疆阿尔泰地区的变形构造;北天山的变形特点;三江构造-成矿带构造演化历史 。
闫全人,博士,研究员,已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3篇。研究方向:造山带与沉积盆地。研究兴趣:盆山耦合作用、盆山接合带构造叠合盆地及油气地质、古残余洋盆恢复与再造、晚新元古代大陆壳生长方式及时代、超镁铁质/铁镁质岩浆作用与成矿、蛇绿岩精确定年研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