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恒星与银河系 >>> 恒星物理学 恒星天文学 恒星形成与演化 星际物质物理学 银河系结构与运动 恒星与银河系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国际动态 恒星与银河系相关记录544条 . 查询时间(4.47 秒)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020年8月12日报道,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借助阿塔卡马大毫米/亚毫米阵列(ALMA),揭示了距地球约120亿光年的一个星系的“庐山真面目”。该星系是迄今“现身”的距地球最遥远的星系,看起来像银河系,能让我们管窥宇宙只有14亿岁的“模样”,有助科学家进一步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历程。这一星系名为SPT0418-47。研究人员发现,该星系非常稳定,这与早期宇宙中所有星系都很混乱且不稳定的...
“黎明号”(Dawn)是第一个探测小行星带并造访矮行星的人造设备,开启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新纪元。10日,英国《自然·天文学》《自然·地球科学》和《自然·通讯》期刊同时发表7篇论文,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多国团队报道了“黎明号”任务对谷神星的第二次延长观测。结果显示:谷神星是一个海洋世界,在最近一段历史里地质运动活跃。这些研究为了解矮行星的历史和形成提供了重要认知。
“雪球地球”(全球冰冻)在地球历史中至少出现过两次,这些冰冻期的原因很大程度仍旧是未解之谜。而据《英国皇家学会会刊》近日刊登的一则研究,“雪球地球”或是阳光辐射短时间内严重匮乏所导致。这一研究也许会改变天文学家对宜居星球的看法,同时提醒科学界警惕某种方式会将行星推到超过临界阈值的水平。我们的地球位于恒星(太阳)的宜居带,而一颗行星是不是位于宜居带,基本是由来自恒星本身的辐射强度决定的。以我们为例,...
天文学家首次直接给绕类日恒星旋转的多行星系统拍摄“全家福”。据美国太空网22日报道,一项新研究称,位于智利的隶属于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VLT)拍摄了两颗气态巨行星绕类日恒星TYC 8998-760-1旋转的情景,鉴于TYC 8998-760-1是“小鲜肉版”的太阳,因此,最新研究有助科学家管窥太阳系年轻时的情景。研究人员表示,此前只有两个多行星系统被直接成像,且这两颗恒星都不是类日恒星。此...
在人们普遍认知中,当一颗大质量恒星到达生命尽头时,就会发生超新星爆发。然而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据美国太空网近日消息称,天文学家发现,有一颗比太阳质量大得多的恒星,没留下任何线索就直接消失在“人类视野”中。目前猜测,该恒星可能没经历超新星爆发就塌缩成了黑洞。通常情况下,大质量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会经历一种剧烈的爆炸——超新星爆发,将其大部分甚至几乎所有物质向外抛散,并向周围的星际物质辐射激波,...
英国天文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撰文称,他们最近发现了一颗新型天体,正在与一颗遥远的恒星“共舞”。该天体可能是一颗气态巨行星的内核,让他们得以首次管窥此类行星的“内心”,从而揭示其形成演化之谜。研究人员称,诸如木星和土星等气态巨行星被称为“类木行星”,在这些行星上,浓厚的氢气和氦气包裹着一个固体内核,但以前从未有人看见这些固体内核,最新天体据信是一颗气态巨行星浓厚大气层被剥夺后留下的固体内核。
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22日发表一项行星科学研究,科学家结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新视野”号探测器的最新地质观测以及模型模拟结果发现,冥王星或从形成之时便一直是高温状态,而且在发展初期就拥有一个地下液态海洋。过去的分析认为,在遥远的柯伊伯带,冥王星形成之初是寒冷结冰的。而从“新视野”号的观测来推断,冥王星厚度不一的冰壳下面存在海洋。这片隐藏的海洋由海水和泥泞的冰组成,在其地表下约150千米至2...
超大质量黑洞的起源目前仍存在很多难以解释的谜题。而据日本国立天文台网站近日消息称,科学家借助超级计算机的模拟,首次在重元素气体云中发现了超大质量黑洞的“前身”,在这一理论中,超大质量黑洞的“前身”不仅吞噬了星际气体,而且还吞噬了较小的恒星。相关研究报告日前发表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黑洞是宇宙中的庞然大物。一般认为,在所有星系的中心都存在超大质量黑洞,而横亘在太阳系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几乎比太阳...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020年6月16日报道,加拿大科学家在最新一期《天文学杂志》撰文指出,他们的计算表明,银河系约有60亿颗类似地球的行星。研究人员强调说,估计不同恒星周围出现不同行星的几率,可以对行星的形成和演化理论提供重要限定,并有助于优化未来将开展的旨在寻找行星的任务。
Astronomers acting on a hunch have likely resolved a mystery about young, still-forming stars and the regions rich in organic molecules closely surrounding some of them. The scientists used the N...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9日发表的一项天文学研究,大气矿尘对类地行星的宜居性产生重大影响——会提高系外行星的潜在宜居性。这项发现意味着未来对系外行星解读结果将有所改变,当研究类地系外行星时,必须要考虑矿尘的潜在影响。所谓“宜居带”,指的是恒星周围存在一个表面可能有液态水的类地行星的区域,因此它是搜索地外生命的重点目标。而位于“宜居带”的行星也意味着是适宜人类生存的行星,科学家一直在试图寻找到这样的星...
New evidence confirms that first-ever pictures do capture the birth of a pair of planets orbiting the star PDS 70.Using a new infrared pyramid wavefront sensor for adaptive optics correction at the...
当人们通过望远镜瞭望星空时,经常会被银河系的“大个子”木星所吸引。靓丽的条纹结构如同一身彩衣,标志性的“大红斑”宛如一只眼睛,在夜空中与你对望。“大红斑”是木星上最大的风暴气旋,至少已存在200到350年。近期,研究人员通过位于美国夏威夷的北双子座望远镜,多次以红外光拍摄木星,获得大量图像,筛掉低质量照片后,最终合成一张足够清晰的木星照片。这张照片也被认为是地面上所能拍摄到的最清晰的木星照片之一。...
15800光年外,神秘的半人马座欧米伽球状星团中,有这样一群孤独的天体:它们身处该星团中心,与其他星球遥遥相望;它们平淡无奇,从运动学特性上与其他星球差别不大……近日,arXiv网站发表了一项最新观测结果:天文学家发现,在半人马座欧米伽球状星团中,有11颗恒星的金属丰度非常之低。“这意味着,它们是半人马座欧米伽球状星团中最古老的天体之一,而欧米伽球状星团的身世一直是谜,这些贫金属恒星的发现将有助于...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直是个未解之谜。有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理论认为,月球由地球和一颗火星大小的星体碰撞产生的碎片形成,这种碰撞产生的高温会使与月球上的挥发性化合物都挥发掉。但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7日报道,日本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月球上现在仍然存在挥发性碳,这表明月球形成时的温度较低,因此,这一发现对上述月球形成理论提出了挑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