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电子物理学 >>> 带电粒子光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带电粒子光学相关记录34条 . 查询时间(2.437 秒)
光具有角动量属性。圆偏振或椭圆偏振光束携带自旋角动量(SAM),具有螺旋相位波前的光束携带轨道角动量(OAM)。在光与微粒相互作用过程中,角动量的传递能够产生光力矩,驱动微粒发生旋转运动。其中,光自旋角动量的传递将驱动微粒绕着自转轴做自旋运动,而轨道角动量的传递能驱动微粒绕着光轴做旋转运动。光致旋转为微观粒子操控提供了新的维度,已被广泛应用于光学传感、光微流变学、微机器人等领域。
光电解水技术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转换方式,对于应对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开发具有优异能带特性的新型半导体复合材料,精确调控材料的微观结构和表面特性,优化光电极的能带结构,提升光电极的吸光效率,改善电荷在光电极内部的迁移效率以及在光电极/电解质界面的传输和分离效率,增强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性能,同时降低材料成本、简化器件结构,是推动光电解水(PEC)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的关键。
科学家们成功使气球搭载望远镜SuperBIT飞往地球大气层以上的空间,并已拍摄到Tarantula星云、NGC 4038和NGC 4039的碰撞图像。该望远镜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等多个机构合作开发,目标是探索暗物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盛东教授与卢征天教授的联合课题组利用高精度氙同位素共磁力仪寻找中子自旋与万有引力的耦合效应,实验发现中子在自旋朝上与朝下之间的重量差别小于十万亿亿分之二(<2×10-21),结果将该效应的耦合强度设定了新的上限。相关成果以“Search for Spin-Dependent Gravitational Interactions at Earth Range”为题于2023年5月15...
2022年11月28日,天文学国际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活动和CME理论研究团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由李燕及组内其他合作者共同完成。他们详细研究了带电粒子在湍动磁重联电流片中的加速过程,给出了粒子加速的一些新结果。
国内外大量的空间飞行实践表明,空间带电粒子诱发的充放电效应(SESD,Spacecraft charging induced Electro-Static Discharge)是空间天气导致航天器故障的主要方式之一,且故障现象主要表现为星用电子器件和电路系统出现数据或逻辑状态跳变、工作模式非受控切换、执行机构操作异常等可恢复性“软错误”。SESD故障宏观现象与单粒子效应(SEE,Single Ev...
2022年8月17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医用材料与器械研究中心研究员杜学敏团队在光诱导带电的超双疏表面光控液滴及其生物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Light control of droplets on photo-induced charged surfaces为题,发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该研究针对目前光操控液滴面临灵活性或可靠性差的问题,...
俯冲带是实现地壳和地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途径,也是全球地震和火山作用发生的最重要场所。板块深俯冲过程中会发生变质脱水和部分熔融,衍生出多种类型的熔/流体。其中,碳酸盐熔体和硅酸盐熔体作为俯冲带普遍存在的、重要的交代介质,在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可以交代地幔并对后者造成重大影响,如大幅度改变地幔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降低地震波速、改变流变学特征和导致电导率异常等;输送大量的碱金...
希格斯粒子在描述微观世界的“标准模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基本粒子与希格斯场发生相互作用而获得质量。历时近半个世纪,该粒子于2012年由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ATLAS与CMS实验发现,并直接促成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发现时代的研究重心是继续深入开展希格斯粒子性质测量以期揭示希格斯粒子更深层次的自然本性。ATLAS合作组于希格斯粒子发现十周年纪念日(2022.7.4)将该粒子的最...
全球的数据传输量在过去数十年间迎来了迅猛且持续的增长,诸如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新兴的应用仍不断地提升人们对于数据传输的需求。本世纪初,数据中心和超级计算机所需的海量数据传输就已经在带宽、功耗、串扰等方面触及了传统铜线互连的极限。光进铜退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从上千公里的远程通讯到十几米的互连,光纤通讯正在不同应用场景中不断发挥特有的技术优势。近年来,硅基光电子技术由于其在高密度、...
2021年11月17日,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彭新华研究组和德国亥姆霍兹研究所Dmitry Budker教授合作,利用本团队近期发展的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实现了对一类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相互作用的超灵敏检验,实验界限比先前的国际最好水平提升至少2个数量级。相关研究成果以“Search for exotic spin-dependent interactions with a spin-based a...
近日,物理与天文学院王伟课题组在国际物理学顶级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Next-to-next-to-leading order calculation of quasiparton distribution functions”的研究成果。上世纪六十年代在SLAC上进行的带电轻子-核子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发现核子(质子和中子)有内部结构,这些内部点粒子-夸克...
《星际迷航》式的“瞬间传输”虽然只停留在科幻作品中,但量子信息学家们对于“瞬间传输”一个粒子的量子态已经有了经验。这种被称作“量子隐形传态”(quantum teleportation)的技术,本质上是不改变一个粒子(如一个光子)位置的情况下,把其上的特定信息在遥远的另一个粒子上重建起来,中间无需具体的传送物质,就像是魔术里面的“大变活人”。
2020年3月20日,中国激光杂志社发布“2019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我校有两项成果入选。其中现代工学院胡伟教授、陆延青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动态平面光子元件”入选应用研究类成果,物理学院马小松教授、祝世宁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可控量子叠加”入选基础研究类成果。
中国极化电子离子对撞机(EicC)白皮书于2020年2月24日在《核技术》杂志在线发表。白皮书的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科学家在推进极化电子离子对撞机项目过程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物理目标和加速器、探测器设计蓝图。核子是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的统称,它由夸克和胶子等更微小的粒子组成。电子离子对撞机(EIC)是一种大型粒子加速器, 被视为“超级多维电子显微镜”,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观测微观物质世界中深层的内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