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大气探测”相关记录232条 . 查询时间(2.281 秒)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一楠等-AAS: 青藏高原内陆云的垂直结构探测研究(图)
王一楠 青藏高原 结构 探测
2024/11/6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和"亚洲水塔",其独特的地形热力效应不仅驱动着亚洲季风系统,还通过大气环流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水循环过程。然而,由于其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环境条件极其严峻,高时空分辨率的云系统观测一直是大气科学领域的关键挑战之一。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参与百公里开放大气双光梳光谱测量研究取得进展
大气 光谱 测量
2024/11/6
大气光谱学是研究大气化学和物理性质的关键技术,通过探究光与大气中分子和颗粒的相互作用来研究大气问题,广泛应用于全球气候变化、碳预算评估和空气污染研究等领域。目前大气光谱遥感所使用的光栅光谱仪、外差光谱幅度计和傅里叶变换光谱仪(FTS)等技术能够以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提供地球大气成分的光谱学数据。然而,这些技术存在诸多限制,如无法在夜间进行测量、无法同时测量多种组分等。
为实时探测东亚地区天气演变和气候环境变化,自1997年以来,我国已成功发射10颗静止气象卫星,未来几年还将发射3颗静止气象卫星,并与风云极轨卫星一起组成了中国气象卫星业务监测系统,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同时拥有两种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静止气象卫星是监测灾害性天气的重要手段,卫星资料同化在天气预报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2016年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FY-4A)的发射,使我国在卫星平台姿态控制和星载仪器...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Nature最新成果提升超慢洋中脊地幔动力学认知(图)
动力学 认知 地震 探测
2024/10/17
2024年8月31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简称“南海海洋所”)林间院士团队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二所”)李家彪院士团队、南方科技大学、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IPGP)等单位中外科学家,首次在极端的北极环境中,成功实施破冰并放置海底地震探测仪器,揭示了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岩浆活动的超强变化特征,提出主动和被动地幔上涌双机制控制了全球洋中脊系统。
上海光机所在窄脉宽大能量中红外激光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红外激光 大气探测
2024/6/18
2024年6月1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空天激光技术与系统部研究团队在窄脉宽大能量中红外激光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 71 mJ, 300 Hz mid-infrared source based on ZnGeP2 MOPA system”为题发表于Infrared Physics and Technology。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岛团队在全球空心卷云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大气 光学 探测理论
2024/6/22
2024年5月29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安光所大气光学研究中心在卷云探测理论和实验研究上取得新进展。中心刘东研究员、王珍珠研究员团队首次利用CALIOP星载激光雷达观测研究了全球空心冰晶特征卷云,并揭示了其季节和全球分布特征。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自然指数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讯》上。
城市环境研究所在中国东部区域海陆气溶胶间接效应的差异研究取得进展(图)
气侯系统 大气 地理探测
2024/5/24
大气气溶胶和云作为地球气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会对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造成扰动,进而影响气候变化。气溶胶间接辐射效应是指气溶胶粒子作为云凝结核,改变云的微物理属性和降水间接影响气候。目前气溶胶的间接辐射效应依然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最高的辐射强迫因子之一。深入研究气溶胶间接效应,探寻其背后影响因素,可为区域气候模式气溶胶-云参数化提供更可靠准确的重要输入。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探测到近百个新的极贫金属星系(图)
探测 金属 星系
2024/8/9
2023年1月24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邹虎研究员领衔的一支国际团队公开发表了新发现的近百个极贫金属星系(XMPG)。他们利用暗能量光谱巡天(DESI)早期数据探测出95个红移z<1的极贫金属星系及 128个候选体。这些星系具有极低的化学元素丰度和较小的恒星质量,它们可能对应于高红移宇宙中的星系,为理解星系的贫金属气体起源和宇宙早期中的星系演化提供了关键数据。该项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期刊《The&...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十二星轨道大气原位探测完成在轨组网(图)
十二星轨道 大气 原位探测
2024/2/29
2024年1月5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研制的12台轨道大气探测仪的最后一台搭载“天目一号”15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通过快舟一号甲“一箭四星”的方式成功入轨,开展探测。至此,十二星轨道大气原位探测完成在轨组网。
月球是无大气天体代表,其表面没有浓密大气和全球性磁场保护,来自周围空间的各种辐射粒子可以直接与月表相互作用,并引起月壤物理和化学属性改变,即太空风化效应。在月球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大约有四分之三时间在太阳风中,因此太阳风是月球主要的空间粒子源。在太阳风与月壤相互作用过程中,约有0.1%-1%的太阳风质子会直接以质子形式被散射,10%-20%的太阳风质子会在与月壤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捕获一个电子以能量中性...
中国科学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我国首个全球大气成分变化探测网络(NDACC)标准站在合肥运行(图)
大气成分变化 探测网络 NDACC-IRWG 光谱观测系统
2024/4/9
雷速共建数据
2023年11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高分辨率傅里叶变换光谱(FTS)观测平台(合肥站)通过了全球大气成分变化探测网络(NDACC)的数据质量认证,被接收为中国首个NDACC-IRWG(IRWG指红外工作组)标准站。2023年12月中旬起,合肥站开始观测数据上传和共享,正式投入运行。
全球大气气溶胶-云-降水观测网络(GAONet)启动建设
大气气溶胶 降水观测网络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2023/12/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欧洲首个闪电成像仪成功启用
成像 探测 数据
2024/9/8
欧洲气象卫星开发组织(EUMETSAT)和欧洲航天局(ESA)发布欧洲首个卫星闪电成像仪拍摄的第一批图像及动画。该闪电成像仪配备有四个摄像头,覆盖欧洲、非洲、中东和南美部分地区,每个摄像头每秒能够捕捉1000张图像,可在36000公里之外,持续检测云对地、云对云和云内闪电产生的光脉冲。EUMETSAT实时收集这些数据并发送至成员国的气象部门,并向非洲和其他地面观测能力有限的地区气象部门传输数据。这...
中国科大团队揭示降水对青藏高原污染物年际变化的影响机制(图)
青藏高原 污染 大气
2024/6/16
2023年6月8日,赵纯教授带领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气科学先进计算实验室揭示了降水对青藏高原污染物年际变化的影响机制。研究成果以“Southern Himalayas rainfall as a key driver of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pre-monsoon aerosol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为题发表在自然合作期刊-气候与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