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理学”相关记录71386条 . 查询时间(1.093 秒)

2024年6月8日-6月9日,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西北赛区)在兰州大学隆重举办。本次竞赛共有来自西北地区17所高校的45支队伍、222名学生参加。石河子大学派出无懈可击队、星际航行队和理实队三支代表队参赛。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最终荣获三个团队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铜单原子催化剂实现低温丙烷脱氢反应(图)
原子 催化剂 低温
2025/4/1
2025年3月3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1500组群)张涛院士、王爱琴研究员、刘晓艳研究员、杨冰副研究员等,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高嶷研究员团队合作,在单原子光热协同催化丙烷脱氢反应方面取得新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1988102、32425036)等资助下,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王少鹏团队在多样性-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了理论进展,阐明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尺度推移规律及其与物种多样性尺度推移之间的关联。研究成果以“统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尺度推移规律(Unifying spatial scaling laws of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峰、副研究员贾秀全团队与中国海洋大学包锐教授团队、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李海洋团队合作,在微液滴化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合作团队揭示了在海洋中,微液滴对火成惰性碳的电化学降解与沉降作用。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
香港天文台与世界气象组织签署更新谅解备忘录
香港天文台 谅解备忘录 世界气象组织 气象合作
2025/3/10
香港天文台3月28日与世界气象组织签署更新谅解备忘录,进一步加强气象合作。香港天文台台长陈栢纬在签署仪式上表示,天文台与世界气象组织的合作关系历史悠久,更新的谅解备忘录可以进一步强化双方的紧密关系。天文台会继续支持世界气象组织的倡议,为落实联合国全民预警倡议作出贡献。
气候变化开始改变人类计时的方式
冰盖 闰秒 地球自转 极冰融化
2025/3/10
气候变化可能对人类计时的方式带来改变。3月27日发表在《自然》上的一篇分析文章预测,融化的冰盖正在使地球自转速度放缓,以至于下一个闰秒——自1972年以来用于协调原子钟的官方时间与基于地球不稳定自转速度的官方时间的机制——将推迟3年。

3月28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通过对嫦娥五号月壤颗粒开展研究,在月壤玻璃珠表面微陨石撞击坑中发现一系列含钛的蒸发沉积颗粒,这是此前未被识别的太空风化产物。
《自然》杂志3月27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全球变暖导致的极地融冰增加可能会影响全球计时。格陵兰和南极洲的融冰可能让地球角速度(角度位置随时间变化的速度)减慢的速度比之前更快。为此,协调世界时(UTC)可能比原来晚3年才需要添加一个负“闰秒”。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表甲醇制烯烃领域Perspective评述文章(图)
催化 工程 反应
2025/4/1
2025年3月28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低碳催化与工程研究部(DNL12)刘中民院士、叶茂研究员、魏迎旭研究员、田鹏研究员团队,受邀发表了甲醇制烯烃领域Perspective评述文章,系统总结了团队理解和调控甲醇制烯烃动态复杂催化体系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包括动态催化原理的提出和定量模型的凝练,以及其与新一代甲醇制烯烃(DMTO-III)技术的内在联系。

2025年3月27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反应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董文锐研究员、杨学明院士实验团队联合理论工作合作者樊红军研究员,在自由基的红外光谱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实验团队发展了结合极紫外光电离与红外光解离的实验方法,实现了对Criegee中间体syn-和anti-CH3CHOO+构象异构体分辨的红外光谱测量。

近日,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张勤教授团队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Improving multi-trait genomic prediction by incorporating local genetic correla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出了三种整合局部遗传相关信息的多性状基因组预测方法用于提高基因组预测准确性。

中国科学院研究发现灌木多样性和乔木多样性对提升森林生产力同样重要(图)
生态系统 循环 资源
2025/3/27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BEF)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增加树木多样性能够提升森林生产力。但大部分研究聚焦于乔木物种多样性,较少涉及森林的多层结构。其中,林下层容纳了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在养分循环等生态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尽管灌木在森林中占有的生物量有限,但会和乔木共享或争夺资源。目前,灌木层物种多样性能否影响森林生产力,以及灌木的多样性效应是否和乔木多样性效应存...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222071、22337003、82322063)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谢岑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谢青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柳红研究员和刘雅萌副研究员等开展合作,在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原创药物靶标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肝脏鞘磷脂磷酸二酯酶3通过扰乱细胞膜鞘脂代谢促进脂肪性肝炎(Hepatic sphingomyelin...

中国科学院日冕物质抛射电荷交换EUV谱线测量获进展(图)
测量 离子 天体物理学
2025/3/27
日冕物质抛射是太阳剧烈活动导致的大规模带电离子物质和能量释放的极端空间天气现象,可引发强烈的地磁暴,影响卫星通信、导航系统和电网的稳定运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精确的原子数据,研究日冕抛射的带电离子对日地系统空间天气的影响面临挑战。

放线菌作为一类重要的微生物细胞工厂,在生产活性天然产物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全细胞生物传感器能够将目标化合物浓度转化为可检测的荧光信号,与液滴微流控平台结合后,可实现放线菌产物的高效检测和菌株的高通量筛选。然而,微生物能够响应环境刺激,调节自身的生长分裂速率和基因表达强度,在液滴条件下,全细胞生物传感器在检测不同浓度目标化合物时,常表现出细胞密度和基因表达的异质性,且难以准确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