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物学”相关记录30007条 . 查询时间(2.453 秒)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在3D生物打印跨物种细胞共生用于组织再生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细胞 组织 胚胎.生态系统
2025/1/15
自然界是一个多物种共存的生态系统,其中,跨物种共生是一种典型的生物学现象,不同种类的生物体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互利共存。例如,绿藻与斑点蝾螈之间的互利过程,早期蝾螈胚胎受益于藻类光合产氧,藻类则有效获取胚胎释放的含氮废物。跨物种共生现象为我们提供灵感,探索在不同细胞或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互利共生关系以实现新的功能和应用。3D生物打印技术结合共生,通过精准控制尺寸和分布,可以塑造出具有复杂功能性的跨物...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季红斌组和陈洛南组合作揭示肺腺鳞癌转分化介导EGFR靶向治疗耐药的机制并提出联合靶向RAPGEF3来克服耐药的新策略(图)
季红斌 陈洛南 治疗 进化
2025/1/15
2024年11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季红斌研究组联合陈洛南研究组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Integrative study of lung cancer adeno-to-squamous transition in EGFR TKI resistance identifies RA...
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所在森林根桩与粗根分解的调控机理方面取得进展(图)
生态 森林 机理 生态系统
2025/1/15
森林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的分解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全球碳平衡至关重要。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枯枝落叶的分解过程,而对根桩和整个根系的研究仍显薄弱。传统的人工林采伐方式通常会保留根桩在林地上,这些根桩的生物量在整棵树的总生物量中占据重要比例,尤其在温带森林中可达到18%左右。与枯枝落叶相比,根桩和粗根的分解速度较慢,养分释放也更为缓慢。相较于那些迅速分解的有机物质,粗根能够提供更为稳定的养分供应。然而...
中国科学院研究提出可用于癌症驱动基因识别的图机器学习模型(图)
基因 识别 模型
2025/1/14
当前,全球癌症患者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癌症驱动基因识别在探讨癌症的发生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为个性化精准治疗提供策略。而现有方法在泛化性和可解释性方面面临挑战。
中国科学院研究原位捕捉真核核糖体动态翻译周期(图)
核糖体 蛋白质 代谢
2025/1/14
核糖体翻译将mRNA中的信息解码并转化为直接执行细胞功能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构成了新陈代谢的基础,并在维持细胞过程和有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运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翻译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和各种分子的精确协同作用,使得体外纯化的样品单颗粒分析技术难以捕捉到完整的翻译过程。尽管领域内已有较多基于电子断层成像的核糖体结构研究,但由于分辨率不足,翻译过程中核糖体的动态多构象特性暂未得到充分揭示。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肠道菌小RNA通过调控唾液酸代谢促进定植的新机制(图)
代谢 免疫 神经
2025/1/14
2025年1月1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研究员晁彦杰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An RNase III-processed sRNA coordinates sialic acid metabolism of Salmonella enterica during gut coloniz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肠道沙门氏菌如何通过非编码小RNA在转录...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黄振英研究组在蒿属植物生物地球化学生态位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图)
黄振英 植物 地球化学 生态
2025/1/14
化学元素的吸收、运输、利用和同化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和其他代谢途径等生理活动的基础,对化学元素组成进行全面评估对于建立植物整体功能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至关重要。生物地球化学生态位(BN)假说基于生物体内主要化学元素组成,解释植物通过化学元素计量匹配充分实现其生理功能。然而,目前尚不清楚BN假说是否适用于植物的不同器官以及环境和进化对BN的影响程度。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科研团队利用纳米抗体发现流感病毒潜在广谱中和表位(图)
纳米 病毒 药物
2025/1/14
A型流感病毒(IAV)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具有亚型众多、宿主广泛等特点,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IAV极易发生突变和重组,导致现有疫苗和抗流感药物失效,因此,开发有效的广谱抗流感病毒的疫苗和药物是我国乃至全球的重要需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在造血干祖细胞基因组稳定性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细胞 基因 蛋白
2025/1/9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1920108005、U23A20417、81730007、31872842、91442106)等资助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洪登礼教授研究团队,在揭示胚胎发育组织维持干细胞基因组稳定性及其疾病起源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胎肝细胞通过胎球蛋白A保护造血干祖细胞的基因组(Fetal hepatocytes protect the HSPC genome v...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在过敏性哮喘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代谢 细胞 免疫
2025/1/9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025002、82394411、82170113)等资助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免疫与血液研究院/全国重点实验室张惠媛教授、胡洪波研究员团队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刘新东教授合作,在过敏性哮喘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缺氧诱导因子2a(HIF2α)通过调节磷脂代谢促进干性Th2细胞的致病性极化(Hypoxia-inducible factor 2α promote...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在活细胞快速三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方面取得进展(图)
细胞 三维 成像
2025/1/9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2150015)等资助下,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章永登团队与北京大学黄小帅团队、重庆邮电科技大学范骏超团队、北京大学陈良怡团队合作,在活细胞快速三维超分辨成像技术开发方面取得突破。相关成果以“利用4Pi-SIM超分辨显微成像系统在各向同性100纳米分辨率下揭示亚细胞结构和动态(Elucidating subcellular architecture and dyna...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团队在全球旱区凋落物分解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图)
傅伯杰 循环 生态系统
2025/1/14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院士团队在全球旱区凋落物分解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Pattern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Litter Decomposition Rates in Global Dryland Ecosystems”发表在国际重要刊物《Global Change Biology》。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利用新范式揭示男性不育的核心遗传基础(图)
遗传 细胞 基因
2025/1/10
雄性动物睾丸的主要任务是产生精子。精子发生过程包括精原细胞自我更新、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和精子变形等高度保守的机制,且在物种间高度保守。同时,每个物种的精子发生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以适应该物种独特的生存与繁殖需求。维持这些过程的分子机制涉及一些关键保守基因,而这些核心基因表达程序确保配子的正常形成。
沈阳生态所在菌根类型影响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机理研究取得进展(图)
土壤微生物 机理 群落
2025/1/8
大多数陆生植物与真菌形成菌根共生体,促进植物对氮、磷等养分及水分的高效利用。植物的菌根类型主要可分为外生菌根(ECM)和内生菌根(AM)等。已有研究表明,树木菌根类型的比例显著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物质循环过程。然而,关于菌根如何影响树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功能的研究仍较为薄弱,限制了我们对菌根生态学作用的深入理解。
2025年1月8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部生物分离与界面分子机制研究组(1824组)卿光焱研究员团队和生物分子高效分离与表征研究组(1810组)张丽华研究员、江波副研究员团队合作,在蛋白质SUMO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合作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的新型肽基富集技术,为SUMO-1修饰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弥补了SUMO-1精准富集方法的不足,为揭示SUMO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