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态系统生态学”相关记录624条 . 查询时间(1.937 秒)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栎属植物一新种——浙昆栎(图)
浙昆栎 森林 生态系统
2024/10/17
壳斗科栎属(Quercus)植物是北半球森林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类群之一,其下的冬青栎组(Sect. Ilex)又称“欧亚硬叶栎”,全世界约有30种。硬叶栎类适应亚热带半湿润环境,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其多样性中心。
华中农业大学学者在流域硝酸盐输移的水文路径及其驱动机制方面取得进展(图)
水文路径 土壤 水生 生态系统
2024/10/20
2024年10月10日,华中农业大学水土流失过程与生态调控团队在流域硝酸盐输移的水文路径及其驱动机制方面取得进展,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了题为“Transport pathways of nitrate in stormwater runoff inferred from high-frequency sampling and stable wa...
中国林业所在杉木生物量与碳储量模型构建及分配格局气候响应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图)
模型 气候生态系统
2024/10/19
森林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碳源、汇、库的角色,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最大碳库。人工林的碳汇作用被认为是减缓全球变化的一种可能机制和最有希望的选择。生物量和碳储量已成为评价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林分质量的重要指标。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是我国主要乡土人工造林树种,其生物量与碳储量精准评估及分配格局驱动因素研究对我国人工林碳储量核算及碳汇林培育与...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黄振英研究组在旱区生态系统木质凋落物分解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图)
黄振英 生态系统 土壤 气候
2024/10/16
旱区生态系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1%,木本植物广泛分布于干旱的荒漠和灌丛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背景下,灌木植被在这些地区的优势度呈增加态势。木质凋落物分解在调节旱区生态系统碳储量和通量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关于干旱地区植物木质凋落物分解的研究不足,其驱动机制仍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宋翔等-AAS: 气候与土壤因素对树木及灌木木材密度的影响及其参数化方案(图)
宋翔 气候 土壤 生态系统
2024/10/15
木材密度(WD)是衡量树木功能特性的关键指标。在模拟或预测木材密度空间分布以及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过程中,木材密度与气候/环境因子的关系至关重要(图1)。然而,目前大多数地球系统模式(ESMs)或全球植被动力学模式(DGVMs)普遍假定木材密度在全球或区域范围内恒定不变,或者仅是依赖于植物功能型(PFT)的常数。这种过度简化可能会导致模式在木本植物功能型个体形态、生态系统演变以及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等...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输入动态对极端干旱事件的响应(图)
森林 生态系统 循环
2024/10/17
凋落物输入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过程的重要环节,其输入动态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为探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输入与组分变化对极端干旱事件的响应及环境因子对凋落物输入动态的调控作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全球变化研究组以中国西南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2005-2014凋落物输入动态及气温、降雨、土壤水分的连续观测,探讨极端干旱事件(2009年...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遥感与地面观测数据结合模拟不同物候期稀树草原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图)
遥感 观测 数据 生态系统
2024/10/17
稀树草原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对气候调节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稀树草原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生态脆弱性突出,其总初级生产力(GPP)的评估十分重要。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数据,评估不同季节阶段下稀树草原的GPP,可为理解稀树草原应对环境变化的机制提供重要参考。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全球变化研究组博士研究生张翔在导师张一平研究员的指导下,以元江稀树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的Landsa...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土壤微生物源碳估算方法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土壤微生物 估算 生态系统
2024/10/13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377121)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梁玉婷研究员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梁超研究员团队、南京大学周志华教授团队等与海外合作者在土壤微生物源碳估算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降低估算土壤微生物源碳的不确定性(Reducing the uncertainty in estimating soil microbial derived ca...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亚热带所环江站研究揭示明清时期人类干扰加剧喀斯特洼地侵蚀产沙(图)
生态系统 观测 土壤 沉积
2024/10/14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王克林研究员团队在历史时期人类扰动对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影响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2024年9月23日以Human disturbance exacerbated erosion and deposition in the karst peak-cluster depressions during the Ming and Qi...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关于气候生态位驱动生物入侵的研究获进展(图)
植物 气候 生态系统
2024/9/21
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13,000种植物在本土范围外归化。外来物种是否对本地生态系统产生了实质性的负面影响以及是否需要管理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外来物种只是环境变化的“搭便车者”而非生态系统转变的主要驱动因素。探讨本地物种多样性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增加是否受到环境变化的驱动,对于解决这一争议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在农林土壤中微塑料的碳激发效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图)
土壤 塑料 生态系统
2024/10/17
陆地生态系统中微塑料污染问题得到广泛关注。覆膜种植、大气沉降等导致农林土壤中微塑料残留不断累积。碳的激发效应是指在外源碳输入后,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会发生短期内的强烈变化,从而会影响整体土壤生态系统中的碳储存。微塑料的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碳,可被微生物吸收。然而,微塑料引起的激发效应的程度和方向尚不清楚,为此,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中心研究人员与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学者合...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研究揭示深海化能共生西伯达管虫的宿主-共生菌互作新机制(图)
生态系统 细胞 分析
2024/9/22
2024年9月18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超伦团队联合香港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在《科学进展》期刊(Science advance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深海化能共生西伯达管虫的宿主-共生菌互作新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陆地生态系统植物氮素利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生态系统 植物 同位素
2024/10/13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125301、42330505)资助下,天津大学刘学炎教授团队及其国际合作者在陆生植物氮素利用过程方面取得进展。成果以“土壤氮源对陆生植物相对贡献的全球分布及其驱动因素(Global distribution and drivers of relative contributions among soil nitrogen sources to terrestr...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环森保所在大中型食肉动物的共存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气候 生态系统 评估
2024/10/19
大型食肉动物占据着顶级营养位置,通过捕食、竞争和营养级联等抑制食草动物和其他食肉动物的数量,在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生态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了解自然生态系统中同域物种的共存机制是群落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研究课题。2024年来,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导致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对食肉动物种间关系构成重大挑战。森环森保所自然保护地与生物多样性学科研究团队,利用红外相机、DNA宏条形码测序和物种占域...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研究人员在我国高分辨率草地覆盖度绘制方面取得研究进展(图)
卫星遥感 生态系统 过程
2024/9/19
快速、准确地掌握草地覆盖度分布情况对草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畜牧业生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地面调查的传统草地覆盖度测量方法费时费力、监测范围有限,难以满足大尺度草地覆盖度绘制的需求。卫星遥感虽能实现大尺度草地覆盖度反演,但通常与地面调查数据存在着尺度不匹配问题,绘制精度有限。如何实现大尺度、高分辨率草地覆盖度精准估算仍是当前研究的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