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考古技术其他学科”相关记录51条 . 查询时间(1.38 秒)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罗武干教授课题组利用“浓度-数量分形模型”,就风化作用对古玉所含化学元素的额外影响开展深入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揭示出了古代透闪石玉化学元素的分布模式。近日,该研究相关成果正式发表于著名国际科技考古期刊Archaeometry(A&HCI一区)。
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 助力文物资源全民共享
数字敦煌 素材库 文物资源
2023/12/21
2022年12月8日,在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指导下,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这是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6500余份来自敦煌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文献的高清数字资源档案在“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平台上,向全球用户开放。
金属、陶瓷和玻璃无机质文物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实物见证,对其进行价值认知可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提供基础支撑。近年来,我国文物价值认知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范式已初步形成。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基础研究薄弱、认知综合能力不足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2020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师生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展实践教学(图)
考古学 文物保护 考古遗物绘图 实践教学
2023/4/23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秦文化,感受遗址博物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魅力,锻炼同学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2023年4月17日,2020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师生前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参观学习,实地开展考古学、文物保护和考古遗物绘图课的实践教学环节。本次教学实践活动由任课教师朱君孝、黄薇、赵潮和卜琳四位老师带队,2020级文物与博物馆学班全体同学及考古文博专业部分研究生参与课程考察活动。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关于举办2022年度不可移动文物防灾减灾研修班的通知
研修班 不可移动文物 防灾减灾
2022/7/27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关于举办2022年度不可移动文物防灾减灾研修班的通知。
土遗址保护:莫把文物当土坡
土遗址 中华文明起源 文物保护
2022/6/29
日前,话题“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土城墙被游客当作滑梯”登上热搜,引发热议。天朗气清之时,人们走出户外踏青、郊游本是放松心情的好事,然而一些不文明行为让游玩变了质。
中国新闻网|中日三方就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保护展开合作
大足石刻 世界文化遗产 石刻保护
2022/3/15
大足石刻研究院、复旦大学、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2022年3月1日通过视频联线方式,分别在重庆大足和日本奈良签订“中日合作大足石刻保护协议”,旨在全面提升大足石刻保护基础与理论研究水平,推进石窟寺科技保护及预防性保护工作,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了公元9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也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石峁遗址出土石雕保护初步研究
石峁遗址 石峁石雕 防风化保护材料筛选
2022/5/31
石峁遗址是新世纪中国最为重要的考古新发现之一,其中石雕是近年石峁遗址考古工作的重大收获。石峁石雕体现出成熟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艺,是研究石峁先民精神内涵的重要实物。石峁石雕多为砂岩,受赋存环境影响,面临严重的风化、粉化问题,急需开展防风化保护材料筛选研究。
2022年1月8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获悉,当地官方利用近半年时间,对包括阿尔寨石窟在内的内蒙古石窟寺进行了专项调查,对保存状况和面临的险情病害做出了全面研判。官方消息指,目前,内蒙古现存石窟寺(含摩崖造像)36处,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市、赤峰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等8个盟市,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
澎湃新闻|青铜时代新疆干尸小河公主来自哪?中外团队基因测序有新发现
新疆塔里木 “小河公主” 干尸 基因测序
2022/3/22
新疆塔里木的干尸“小河公主”流传甚广,小河墓地的发掘也曾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然而“小河公主”到底是哪里人却一直是考古谜团。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和李文瑛在一篇文章中曾如此描述:从外观看,小河墓地是一座椭圆形的沙山,高出地表7米余,长74、宽35米。沙山表面密密丛丛矗立胡杨木柱百余根,远远望去,犹如沙海中的一区丛林。
景观考古视角下的庙子沟遗址
景观考古学 庙子沟遗址 信息综合分析 应用技术
2021/11/16
过去的人们在遗址上不只是生活、抛弃物品、建筑房舍,他们还与周边的景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景观考古学就要研究遗址周围的情况。若只把遗址看作地图上有限的圆点,信息量有限,而结合景观考古学来思考则要有意义得多。考古学家以多种多样的方式理解景观:第一,景观是一系列经济资源,或是遗址资源域/利用区域分析;第二,景观是社会的反映,这与复杂社会及国家的形成理论相关联;第三,景观是文化意义系统的表达, “景观”有...
考古现场文保重点科研基地四川工作站揭牌(图)
考古现场文保重点科研基地 出土文物 应急保护 信息提取
2022/5/31
2021年3月7日,“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四川工作站”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工作站挂牌,该基地依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该工作站依托单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举行揭牌仪式,双方将更好地发挥该基地的技术辐射引领作用,共同在出土文物应急保护、信息提取和记录等方面深化合作。陕西省文物局局长罗文利,副局长贾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赵强、陕西省文...
古代制陶技术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古代制陶技术 研究热点问题 成型方法
2021/11/22
古代制陶技术研究中有若干热点问题,如快轮制陶的直接证据是什么,慢轮修整与快轮慢用修整 的区别何在,手制与轮制“并用”现象的原因,快轮制陶技术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内模制法的证据问题,全绞胎模 制法和印纹硬陶技术的特殊性,等等,划清手制、轮制、模制三类成型方法的界限,是解开这些热点问题的突破 口。而研究古代制陶技术的方法,一是考察实物与模拟实验相结合,二是多学科思维,三是灵活运用毛泽东哲 学思想。通过厘...
兰州大学参与完成的两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图)
兰州大学 科研成果 国家科技 进步二等奖
2018/1/12
2017年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王沪宁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张高丽主持大会。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兰州大学作为第二单位完成的“干旱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兰州大学作为第四单位完成的“青藏...
数说“十三五”时期文物事业“利好”
“十三五” 文物事业 文物保护
2021/11/16
2017年2月21日,《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记者梳理出其中数字,展现“十三五”时期文物事业新“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