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细胞生物学”相关记录3170条 . 查询时间(1.49 秒)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揭示细菌感染新规律并开发力学抗菌新策略(图)
细菌 力学 细胞
2025/4/24
上皮细胞层是人体抵御外界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在维持身体正常状态、保护屏障和抵抗感染的过程中,上皮细胞层的形状和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研究发现,细菌能够通过识别器官组织的几何特性以破坏细胞层的保护作用并引发感染扩散。虽然解析组织器官几何特性调控细菌感染的具体机制对开发新型抗感染疗法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一科学问题尚未得到充分揭示。


中国科学院调控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核突触蛋白病理传播致病性新机理被发现(图)
神经 疾病 蛋白 病理
2025/4/17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揭示了α‑突触核蛋白病理传播过程中的新关键因素——“柔性衣壳”。这一成果为探讨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传播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沙蓬特异叶片结构与表皮毛水分调控作用研究获进展
结构 发育 细胞
2025/4/16
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是一种系统发育位置较为基部的双子叶植物,历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在流动沙丘多变和恶劣环境中演化形成了多种特异的形态结构。2025年4月11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赵鹏善课题组结合细胞生物学和生理生态学相关研究方法,揭示了叶片结构及表皮毛在沙蓬植株发育早期水分调控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也为沙蓬的驯化育种提供了新的遗传资源。

2025年4月11日,在《Neuron》期刊在线发表的研究揭示了α‑突触核蛋白病理传播过程中的新关键因素——“柔性衣壳”(fuzzy coat)。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为深入理解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传播机制提供了新视角。究团队利用α‑突触核蛋白预制纤维(preformed fibrils, PFF)作为病...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提出氮杂环丁烷甲酰胺策略高效构建高亮度多靶点荧光探针(图)
分子 细胞 成像
2025/4/12
2025年4月7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部分子探针与荧光成像研究组(1818组)徐兆超研究员、乔庆龙副研究员团队提出基于氮杂环丁烷甲酰胺(azetidinecarboxamide)的荧光配体偶联策略,在同一分子框架内一体化地实现了荧光探针亮度提升,以及与靶向配体多样性偶联,为活细胞超分辨荧光成像提供了兼具高亮度、多靶点适配性的新一代分子工具。

中国科学院灵长类意识产生关键脑区屏状核的细胞与联接图谱成功绘制(图)
细胞 神经
2025/4/12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法国国家卫生与医学研究院干细胞与脑研究所、临港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揭示了猕猴与啮齿类动物的屏状核结构、细胞类型和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发现,猕猴屏状核按照皮层投射偏好可分为4个亚区,猕猴屏状核与小脑外所有皮层脑区和皮层下核团相连,是大脑的连接中枢。同时,屏状核内部在前后轴方向存在广泛联系。这一成果为灵长类意识的产生奠定...

泛素化修饰是一种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形式,主要包括单泛素化修饰以及通过不同连接方式形成的多泛素化修饰。这种重要的修饰方式通过其独特的分子机制,在多种关键的细胞过程中发挥着核心调控作用。其中,K48型泛素链修饰主要参与细胞中的泛素-蛋白酶体降解途径,负责细胞内蛋白质的质量控制。福氏志贺氏菌(S. flexneri)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在入侵宿主细胞时会分泌多种效应蛋白促进其在宿...


中国科学院广州健康院制造高抗菌活性人工白细胞(图)
活性 细胞 免疫
2025/4/13
2025年4月1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潘光锦研究员团队在《细胞再生》(Cell Regeneration)期刊发表了题为“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derived Neutrophils display strong anti-microbial potencies”的研究论文,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化学成分明确的利用干细胞体外制备中性粒细...

2025年3月31日,国际学术期刊 Nature Biotechnology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组的研究成果:“Circular RNA aptamers targeting neuroinflammation ameliorate Alzheimer’s disease phenotypes in mouse models”。该研...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深圳先进院破解细菌信号传递极限 开辟人工细胞理性设计新路径(图)
细菌 信号 细胞
2025/4/13
2025年3月27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金帆团队与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储军团队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物理》发表最新研究:首次揭示细菌信号分子cAMP(环磷酸腺苷)的极限通信能力,破解了生命系统从蛋白质功能到系统功能涌现的机制。这项成果标志着我国在人工生命系统理性设计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2025年3月28日,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张维绮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团队、曲静研究团队合作,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在线发表题为“RIG-I-driven CDKN1A stabilization reinforces cellular senesce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从转录后调控层面揭示了RIG-I调控人干细胞衰老的新机制,并提出RIG-I...

中国科学院调控溶酶体稳态研究获进展(图)
酶 细胞 神经
2025/4/13
溶酶体是细胞内的单层膜囊泡状细胞器。有研究发现,溶酶体是关键的细胞活动和信号转导的枢纽。溶酶体的稳态失衡介导退行性疾病、溶酶体贮积症、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开发新治疗策略的切入点。自噬是细胞的保护性防御机制,在介导细胞死亡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溶酶体在自噬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222071、22337003、82322063)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谢岑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谢青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柳红研究员和刘雅萌副研究员等开展合作,在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原创药物靶标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肝脏鞘磷脂磷酸二酯酶3通过扰乱细胞膜鞘脂代谢促进脂肪性肝炎(Hepatic sphingomye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