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传感器技术”相关记录676条 . 查询时间(4.75 秒)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发展出基于固液界面动态双电层的机械能产电新途径(图)
界面 机械 传感器
2025/1/9
随着微小型、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发展以及低能耗分布式传感器需求与日俱增,在周围环境中收集能量进而为低功耗电子产品供能并发展自供能技术,成为研究热点。传统电磁发电需要复杂的设备,同时,基于固固界面的摩擦产电在长期摩擦过程中存在材料磨损问题。有研究发现,基于固液界面动态双电层的机械能产电有望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动态双电层产电机理尚不明确,产电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在基于氧化镓的日盲紫外偏振光探测器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半导体 探测器 传感器
2025/1/14
偏振光探测与成像技术在遥感成像、机器视觉、复杂背景目标识别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在天体物理和海底地震波探测等方面也展现出丰富的信息获取能力。在不同波段中,日盲紫外波段具有低噪声背景、高信噪比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然而相对于商用可见光偏振图像传感器芯片而言,日盲紫外偏振光探测器由于难以制备高透光率、高消光比和强抗辐射能力的紫外偏振片,其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氧化镓(β-Ga2O3)由...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深海元素检测化学传感器完成6000米级海试(图)
元素 检测 传感器
2025/1/15
2024年12月26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技术)的深海元素检测化学传感器在6000米级大洋区域完成潜深测试,对潜水器获取的待测物进行实时的原位检测。
超黑材料(光吸收率>98%)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能,使其在精密光学、高动态显示、太阳能收集、红外热探测、热释电、传感等重要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然而,超黑材料种类稀缺,光吸收能力依赖于表面脆弱而精细的微/纳阵列结构,且现有超黑材料的合成常涉及高温、真空、刻蚀、气相反应及预制模板等,不同材料体系之间合成策略迥异,极大限制了超黑材料的发展。依据菲涅尔反射定律,界面反射由两种介质折射率差决定,折射率则与材料密度...
人类活动加剧导致海洋升温、层化加强、环流变异,进而引起了全球海洋溶解氧浓度的快速下降,即“海洋缺氧”的现象。然而,准确测算海洋溶解氧变化依然存在较大的挑战,主要原因是海洋溶解氧观测数据量少且质量参差不齐。准确、无偏的高质量全球海洋溶解氧现场观测数据集对于监测海洋溶解氧变化、理解其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水质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活性生物膜(EAB)传感器凭借其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和低成本优势,已广泛应用于水污染监测。然而,传统EAB传感器因其输出的电信号为综合响应,难以在复杂水体中同时识别多种毒物。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机器学习(ML)技术在环境污染评估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为多毒物检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研发出超采样成像技术实现像素“分割”成像(图)
成像 传感器 激光
2024/11/28
数字图像传感器的像素规模与性能是影响天文、遥感等领域成像质量的核心。当前,图像传感器芯片制造已趋近技术极限。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张泽研究团队首次提出超采样成像概念。2024年11月28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激光与光子学评论》(Laser & Photonics Reviews)上。
配体保护的币金属团簇由于其在传感、生物成像和显示器件等方面的潜在应用而备受关注。然而,它们中的大多数在溶液中容易解离并且热力学稳定性不足,这极大地限制了它们作为先进光电材料的实际应用。外围保护配体是币金属簇中的关键组分,对其化学性质和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研究提出触觉感知新方法(图)
柔性 结构 传感器
2024/11/28
2024年11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董二宝课题组联合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于欣格团队,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 tactile perception method with flexible grating structural colo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出了基于柔性光栅结构色的触觉感知新方法,在触觉传感器的触点定位分辨率和力...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原位电镜发现单层WS2的稳定色心原子构型(图)
原子 量子 传感
2024/11/23
色心是指晶体中的零维缺陷,它的本征空间对称性破缺改变基体局部电子结构,导致光吸收或发射。许多宽带隙固体材料可作为色心的宿主,其基于量子限域耦合电子量子自由度的色心单光子发射,在量子计算、量子通讯和量子传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自2015年以来,以二维材料为宿主的单光子发射现象在过渡金属硫化物和hBN中被发现,因其高光子提取效率和良好的可集成性,受到了高度的关注。然而,由于实验技术的限制,二维材...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出抗硫中毒的水中硫离子传感器(图)
离子 传感器 分子催化
2024/11/15
2024年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105组)耿旭辉研究员、李盛红副研究员团队与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研究中心(509组群)邓德会研究员团队合作,研制出基于“铠甲”传感材料的抗硫中毒的水中硫离子传感器。
兰州大学研究团队在激光显示用红色发光材料的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图)
激光 材料 传感
2024/12/19
光源技术的发展贯穿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当下显示技术是光源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随着技术的进步,固态光源解决方案逐渐成为主流。其中,荧光转换发光二极管(pc-LED)在照明和背光显示技术领域不断取得进步,特别是与传统的白炽灯或荧光灯光源相比,具有可靠性高、光效高、能效高、使用寿命长、环保等诸多优良特性。近年来,新兴的激光二极管(LD)比pc-LED更具优势,具有更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研究价值。传统的LED...
中山大学郭建平课题组在超低功耗电源管理芯片设计领域取得新进展(图)
郭建平 电子 集成电路 传感器
2024/12/16
2024年11月29日,郭建平教授课题组低功耗电源管理芯片研究成果被集成电路设计领域顶级期刊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JSSC)录用,论文题目为A Single Li-Ion Battery Powered Buck Converter With >90% Efficiency Over 10-µA to 500-mA Loading Ra...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研制出超小型双通道集成二氧化碳红外气体传感器(图)
系统 集成 气体 传感器
2024/11/8
2024年11月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铁团队在超小型二氧化碳(CO₂)气体传感器研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制备的传感器具有尺寸小、功耗适中、性能稳定、成本低以及在中红外波段发光效率高等特点,具备良好的抗湿性、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在可穿戴呼吸监测应用中具有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以Ultra-compact dual-channel integrated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