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晶体学”相关记录304条 . 查询时间(0.833 秒)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铌酸锂光学超表面:非手性结构双折射诱导手性共振模式(图)
光学 结构 晶体
2025/4/17
2025年来,铌酸锂单晶薄膜制备技术的突破极大地推动了铌酸锂晶体在光学超表面等微纳光学器件中的重要应用。但是,铌酸锂晶体的高硬度和化学性质不活泼等特性给微纳加工带来巨大挑战;另外,常规的光学超表面制备材料多局限于各向同性材料,而各向异性铌酸锂晶体的双折射特性尚未在光学超表面领域实现系统性探索。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重庆研究院在单晶高温合金叶片激光修复研究中取得进展(图)
高温 激光 晶体
2025/4/16
2025年4月9日,重庆研究院3D打印技术研究中心在《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Mechanism of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DD5 single-crystal superalloy fabricated by dual-wavelength laser powder bed fusion”的研究进展,这...

2025年4月2日,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琚宜文教授受到国际一流学术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中国科学院一区TOP)邀请,联合昆明理工大学魏爱英副教授、薛传东教授以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刘英超研究员等研究团队,发表了题为“Coupling relationship of the Mississippi Valley-type zinc-lead deposit and hyd...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董焕丽课题组在高效本征超窄光谱有机发光晶体管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图)
董焕丽 光谱 有机 晶体
2025/4/17
有机发光晶体管(OLETs)作为一种集成电流放大功能和发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电致发光器件,被认为是开发下一代变革性显示技术的理想器件基元。窄光谱电致发光器件在广色域显示、光通信和光诊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实现更逼真的图像、更大容量的数据传输和特殊医疗诊断等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创新性设计合成窄光谱活性材料,或者引入特殊的光学设计,有机发光二极管可以有效降低半峰宽(FWHM)至20~40 nm的范围。然...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宁波材料所在精准三维DNA晶体自组装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三维 晶体 纳米
2025/3/26
随着DNA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分子自组装的精准控制成为科学界关注的焦点,为新一代生物材料和纳米工程提供了全新思路。DNA作为一种可编程的生物大分子,其自组装能力在三维纳米结构构建方面展现出了巨大潜力。然而,实现三维(3D)DNA晶体宏观尺度上的均一、可控,一直是DNA纳米技术面临的挑战。近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先进诊疗材料与技术实验室新型药物制剂材料与技术团队联合纽约大学团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在利用晶体对称性调控交错磁体方面取得进展(图)
晶体 器件 数据
2025/2/23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225106、12241404)等资助下,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宋成团队在交错磁体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从晶格维度对交错磁体的高效调控。研究成果以《利用晶体对称性操控锑化铬中的交错磁体序参量》(Manipulation of the altermagnetic order in CrSb via crystal symmetry)为题,于2025年2月13日发表于《自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半导体所王丽丽团队在可重构异质结光电晶体管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半导体 王丽丽 光电 晶体
2025/2/24
2025年来三维信息感知在机器视觉、深空成像以及医疗诊断方面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包含物体深度信息的三维信息感知能够更加全面地感知物体的形态与光学特征。然而三维感知系统通常需要额外集成主动式光源或者被动式多目相机,通过记录光子飞行时间或者通过结构光衍射、相位分布以及多角度反射,实现深度维度的感知与重构,这将导致成像系统面临集成复杂以及高成本制备等挑战,制约了三维成像系统的微型集成化发展。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精密测量院在利用高次谐波谱学识别准晶局域同构类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图)
测量 识别 晶体
2025/2/19
准晶是介于晶体与非晶之间的一种不具有平移周期性的有序体系。与晶体不同,准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胞,且它们铺满整个物理空间的方式有无数种。这些排列方式各异的准晶构型可以被分类为不同的局域同构类,且理论上表明不同局域同构类在自由能、熵等物理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异。由于不同局域同构类的电子衍射谱差异非常微弱,这一判断晶体结构的“金标准”不再适用。因此如何区分准晶的局域同构类一直是晶体谱学中一个未被解决的问...

有机电化学晶体管(OECT)通过电场调控离子注入有机半导体薄膜,实现体相的离子-电子耦合传输,具有低工作电压、高跨导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健康监测、可穿戴电子以及脑机接口等生物电子学领域。然而,由于离子迁移速度与载流子传输速度之间的不匹配,尽管OECT具有较高的放大能力(G m),但其响应时间(τ)较慢,限制了器件在快速响应如生理电信号传感中的应用。因此,如何优化离子-电子耦合过程,打...

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提出增强硫酸盐各向异性新范式(图)
硫酸盐 晶体 光学 评估
2024/12/20
硫酸盐具有宽的光学带隙、短的紫外截止边,成为光学晶体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硫酸盐基元近乎正四面体结构具有高的对称性,使其极化率各向异性较小,对晶体的双折射几乎没有贡献,阻碍了它们在光学材料领域的应用。受带隙和双折射平衡关系制约,亟待解决在保证宽带隙的情况下提高材料双折射问题。

上海光机所在新型掺铥无序结构激光晶体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结构 激光 晶体
2024/12/23
2024年12月1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先进激光与光电功能材料部激光晶体研究中心在新型掺铥无序结构激光晶体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Growth, structure and spectroscopic properties investigation on a novel Tm3+-doped disordered Ca(GdxY1-x)Al3O7 hybrid melili...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类石墨双炔单层中非常规能带结构的实验发现(图)
结构 原子 有机分子 晶体
2024/12/9
石墨烯的发现开启了二维材料和量子技术的新时代,标志着人们对于材料制备的控制能力迈入了一个或几个原子单层的精度范围。作为一类具有人工设计结构的新型二维材料,二维有机聚合物晶体以其独特的形貌和可调节的能带结构,为研究关联电子和量子物态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同时也为未来的技术应用和理论探索带来了新的契机。二维有机聚合物晶体的基本构建单元是含碳、氢、氧等轻元素的π共轭有机分子,通过牢固的化学共价键连接形成周期...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丁建平组揭示转录辅助因子IRF2BP2与多种伴侣蛋白相互作用并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图)
丁建平 蛋白 分子机制 晶体结构
2024/12/23
2024年11月30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丁建平研究组的研究成果:“IRF2BP2 binds to a conserved RxSVI motif of protein partners and regulates megakaryocytic differentiation”。该研究通...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锂电正极单晶材料研发取得重要进展(图)
材料 离子 晶体
2024/12/22
2024年来,在“双碳战略”的大背景下,电动汽车、储能电网和消费电子等领域对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锂电池提出了更高需求。超高镍单晶层状氧化物,因其潜在的高能量密度和高稳定性优势,是有望实现商业化的下一代锂电正极材料之一。然而,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的实用化面临两大主要挑战:尺寸效应导致的锂离子扩散动力学不足以及高镍含量导致的正极/电解液界面恶化问题。锂离子扩散动力学不足严重限制了超高镍单晶比容量的发挥,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