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岩石学”相关记录255条 . 查询时间(1.25 秒)
地球环境研究所探索开展石笋中汞的研究(图)
污染 岩石 吸收
2024/8/14
汞(Hg)是一种持久性污染物,因其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毒性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无论是自然过程(如火山喷发、地热活动、岩石风化、植被、陆地和水体的再排放)还是人类活动(如金和汞的开采、生物质和煤炭燃烧等),都可以将汞释放到大气中,然后通过大气干湿沉降和植物吸收将其输送到陆地和水体中。深入认识不同时间尺度汞(Hg)的传输和沉积过程及其与气候环境的关系,对于更好的理解人类世下全球Hg循环非常重要。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海底扩张产生和传播方式研究取得新进展(图)
传播 地质 岩石
2024/7/23
2024年7月17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张翠梅、孙珍(通讯作者)、赵明辉、张佳政等科研人员,联合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Gianreto Manatschal和夏威夷大学教授Brian Taylor,利用南海北部IODP(综合大洋发现计划)钻井数据,结合多道反射地震和重磁资料的综合解释,在南海海底扩张产生和传播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盆地研究》(Basin ...
板块俯冲和地幔柱活动是维系地球活力和实现地球层圈间物质循环的两大重要机制。洋岛玄武岩通常被认为是研究深俯冲物质再循环与地幔柱活动的理想对象,夏威夷岛造盾期玄武岩是其中的典范。经典模型认为,俯冲榴辉岩物质随地幔柱上升时,榴辉岩熔体与软流圈地幔橄榄岩由于化学不平衡发生反应,首先生成二次辉石岩,随后二次辉石岩熔体与地幔橄榄岩熔体按不同比例混合,导致夏威夷造盾期岩浆地球化学成分的多样性。二次辉石岩模型可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软流圈熔体分层结构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分层结构 地球演化 岩石
2024/8/26
板块构造是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其他类地行星的独特标志,对地球演化和地表宜居性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软流圈是位于刚性岩石圈之下的塑性圈层,具有异常低的地震剪切波速,且与构造板块的运动速度密切相关,是构建经典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理解软流圈的结构及其成因机制对深刻认识地球内部物质-能量交换、地震波速各向异性和构造板块运动驱动力等地球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橄榄岩蛇纹岩化伴随着天然氢气和无机甲烷的形成与二氧化碳封存等多种地质过程,受到广泛的关注。弧前地幔楔蛇纹岩由俯冲板块在弧前深度发生低温脱水,在俯冲隧道中交代橄榄岩形成。蛇纹岩相对周围橄榄岩密度大大降低,因此所形成的蛇纹岩泥可夹带橄榄岩、蛇纹岩和变玄武岩岩块等,沿弧前断裂喷发到弧前地壳形成蛇纹岩泥火山。马里亚纳弧前发育地球上仅有的、正在喷发的泥火山,实时记录了浅部俯冲隧道中的流固反应过程,记录了在成...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大洋中脊洋壳增生的动力学过程研究取得新进展(图)
动力学过程 解析 岩石
2024/5/19
2024年5月14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间院士团队,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涛和上海交通大学助理研究员田晋雨,在全球大洋中脊洋壳增生过程影响因素的定量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指数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南海海洋所助理研究员查财财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张帆为通讯作者。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两阶段构造演化模式
青藏高原 演化 岩石
2024/4/28
新生代期间,青藏高原东南缘响应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发生了顺时针旋转变形和东南向逃逸。这个过程吸收了大量的高原岩石圈南北向缩短和垂向生长,在调节高原构造隆升变形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期间的构造演化历史,对于探讨整个青藏高原的隆升演化过程、模式及动力学机制等具有科学意义。
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场地非均质条件下的CO2两相渗流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大气 地质构造 岩石
2024/5/18
CO2地质储存(CCS)被视为减少大气CO2排放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碳中和的必要手段。通过捕获本应排放到大气中的CO2,将其转化为超临界状态并注入地下适当的储存地点。利用地质构造圈闭CO2(构造封存)、含水层溶解CO2(溶解封存)、岩石孔隙储存CO2(残余气封存)以及与岩石进行化学反应储存CO2(矿化封存)。其中,咸水层封存因其具有高储存能力和高稳定性,被认为是最适合的CO2封存方法。然而,咸水层储...
青藏高原羌塘东部岩石的重磁化机制与诊断(图)
岩石 磁化 诊断
2024/4/20
古地磁学是研究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区域变形等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地块古地理重建和地块运动研究上具有独特优势。但在成岩后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岩石记录的原生磁场信息可能会与后期磁场叠加,甚至被完全改造,即发生了重磁化。重磁化如果没有被识别,会严重影响古地理重建。常用的野外检验(如褶皱检验、倒转检验、烘烤检验和砾石检验等)可以帮助判断岩石所记录古地磁方向的原生性与否,利用岩石磁学进行的剩磁获得机制研究,也可...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所揭示中国季风黄土关键带土壤水分减少的主控因素(图)
土壤 岩石 大气
2024/6/25
地球关键带是指植被冠层顶部至地下水底部的区域,位于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圈、水圈、岩石圈的交汇地带,它的提出为理解地球表层系统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土壤水分仅占全球淡水的0.05%,但在维持地球关键带结构、功能与服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土壤水分穿越并连接地球关键带的多个圈层,是关键带物质能量迁移转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在铼和硒示踪化石有机碳风化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有机碳 岩石 气候
2024/6/25
岩石中化石有机碳(Petrogenic organic carbon)的风化被认为是地质时间尺度上重要的碳源,对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如何示踪化石有机碳风化一直是一个挑战。最近,铼(Re)被提出可以示踪化石有机碳的风化:当化石有机碳被剥蚀暴露发生风化时,与有机碳络合的Re会同时被氧化释放进入水体中,因此通过测量河水的Re含量可估算流域化石有机碳风化通量。然而,岩石中Re的来源、风...
2024年3月7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杨阳特任研究员与美国哈佛大学及塔尔萨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通过对北冰洋Gakkel洋脊西部火山区和中部弱岩浆活动区267件玄武岩样品(图1)的系统研究,发现Gakkel西部发育正常厚度洋壳的区域,主要产出亏损的N-MORB,且其岩浆组成从西到东显示出系统的地球化学变化,揭示了地幔逐渐亏损,部分熔融程度逐渐降低的过程。而Gakkel中部洋壳极度不发育出现...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揭示全球海洋板块多幕式进水率分布(图)
地质 地球物理 海洋岩石
2024/1/16
2024年1月15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间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朱日祥等,在海洋岩石圈水化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定量计算了全球海洋板块水化率的分布,揭示了俯冲带是海洋板块,尤其是地幔水化作用的关键场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
古近纪是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劫后复苏并逐渐接近其现代面貌的关键时期。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古近纪也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活动、亚洲气候重组、生物多样性演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年代地层学、生物群及其地形地貌演变的研究,对于研究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限于研究条件、认识程度等的制约,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在地层学划分方面一直存在诸多争议。近年来,该区域开展了大量的沉积岩石学、磁性地...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GR:古地磁揭示青藏高原东南缘晚始新世后弯山构造变形(图)
古地磁学 青藏高原 岩相学
2024/1/14
围绕着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响应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并发生了显著顺时针旋转和东南向逃逸,了解这个过程对于认识印度板块北向挤压、高原地壳缩短、侧向挤出、左/右旋剪切和弯山构造等过程的发生时间和幅度,探讨高原的隆升演化过程、模式及动力学机制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但目前相关认识还存在诸多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