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近场光学及纳米检测技术”相关记录418条 . 查询时间(1.429 秒)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等开发出器官和细胞双重特异性mRNA靶向递送技术(图)
器官 细胞 纳米 颗粒
2024/10/24
mRNA疗法因研发周期短、生产成本低、制备工艺简单、起效快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疫苗研发、蛋白替代疗法和基因编辑等领域。脂质纳米颗粒(LNP)是目前递送mRNA的最佳载体之一,但LNP的靶向递送能力存在限制。LNP在肝脏和肌肉递送方面已取得进展,但对肝外器官的靶向递送面临挑战。此前,科学家开发了通用的器官选择性递送策略(SORT技术)。SORT技术通过在传统的四组分LNP中引入带有不同电荷的SORT...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等利用多级孔水凝胶轻水材料实现极端高温下的可穿戴无源降温(图)
纳米 材料 高温
2024/10/16
在全球极端气候频发、夏季高温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人们在户外活动、作业均面临着高温威胁。因此,热防护是保障极端环境下作业人员生命安全与健康的关键技术。气凝胶因优异的隔热性能和极低的密度,成为实现极端环境热防护及轻量化的理想材料。
中国科学院亚纳米尺度全暴露镍团簇催化乙炔选择性加氢研究获进展(图)
纳米 催化 金属
2024/10/16
乙炔选择性加氢是乙烯工业中去除乙炔杂质以获得高品质乙烯产品的关键工艺环节。长期以来,贵金属钯催化剂因优异的加氢活性而被应用于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中。而贵金属的使用增加了工业生产成本。因此,开发高效、廉价且稳定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成为工业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2024年来,非贵金属镍(Ni)在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中的研究获得关注。镍在乙炔加氢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加氢活性,但乙烯的选择性却较难控制。如何在保持高活...
2024年8月,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彭汉勇课题组与江桂斌院士、加拿大X. Chris Le院士等团队合作,在CRISPR基因编辑工具开发方向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RNA-activated CRISPR/Cas12a nanorobots operating in living cells ”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亚纳米尺度全暴露镍团簇催化乙炔选择性加氢取得新进展(图)
纳米 催化 分子
2024/10/11
乙炔选择性加氢是乙烯工业中去除乙炔杂质,获得高品质乙烯产品的关键工艺环节。长期以来,贵金属钯催化剂因其优异的加氢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中。然而,贵金属的使用极大地增加了工业生产成本。因此,开发高效、廉价且稳定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成为基础和工业催化领域研究的热点。2024年来,非贵金属镍(Ni)在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中的研究获得广泛关注。Ni在乙炔加氢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加氢活性,但乙烯的选择...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纳米高熵太阳能吸收涂层研究获新进展(图)
纳米 太阳能 吸收
2024/10/14
高熵材料的多主元设计为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一个充满潜力的平台。其丰富的结构特征和广阔的成分空间,允许通过精确选择元素组合来调控材料的电子结构,从而调整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态密度,促进d-d带间跃迁,对于开发高效光热转换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合作构建用于结肠炎精准治疗的活性氧响应性环糊精超分子纳米粒(图)
治疗 活性 超分子纳米粒
2024/10/1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的慢性、复发性炎症疾病,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中的发病率迅速增加,目前无法完全治愈。UC的炎症肠黏膜上存在过量生成的活性氧(ROS),导致肠上皮通透性改变和肠内皮细胞损伤,进而加重UC病情。除此之外,长期频繁地口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会引起全身药物过多暴露、炎症部位生物利用度低。因此,亟待开发能实现UC精准治疗的靶向性抗氧化口服制剂。
北京林业大学材料学院科研团队在生物质超长循环寿命电极研究取得新进展(图)
循环 能源资源 纳米纤维
2024/10/20
2024年9月23日,北京林业大学材料学院张双保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以“Hierarchical electrodes with superior cycling performance using porous material based on cellulose nanofiber as flexible substrate”为题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arbohydrate Polymer...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可降解血管支架用高氮铁合金研究取得新进展(图)
合金 疾病 纳米
2024/10/11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血管支架介入术已成为常规治疗手段。作为临床中亟需的新一代植入器械,可降解血管支架可以避免永久支架对血管的长期刺激,彻底解决支架植入后发生的再狭窄、晚期血栓、慢性炎症等痛点问题。然而,20余年来可降解血管支架的发展远未达到预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支架材料强度较低,导致支架壁过厚,影响血管修复。铁合金具有高强度的材料优势,用于开发薄壁血管支架被寄予很高期望,但...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岛团队在纳米酶制备及食品检测应用方面取得新的突破(t)
纳米酶 食品 检测 应用
2024/11/11
2024年9月20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智能所黄青研究员课题组在纳米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采用气液界面介质阻挡(DBD)低温等离子体 (LTP) 技术,成功制备了一系列具有漆酶样活性的不同碱基配体 Cu 金属有机框架 (MOF) 纳米酶,并编码阵列传感器用于食品中生物活性成分的智能传感与识别。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生物传感领域TOP国际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在多功能铁磁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图)
铁磁材料 纳米结构 高性能
2024/10/13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1931007、U22A20116、52071279和52271236)等资助下,燕山大学张湘义教授团队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研究团队合作,在多功能铁磁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实验发现了多功能铁磁体。相关成果以“一种多级纳米结构多功能铁磁体的快速制备 (Fast fabrication of a h...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的250千瓦级海水制氢联产淡水装置开车成功(图)
分子催化 电解 纳米系统
2024/9/12
2024年9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研究中心(509组群)邓德会研究员和刘艳廷副研究员团队自主开发的250千瓦级海水制氢联产淡水装置完成建设并成功开车,为海水制氢联产淡水新技术的进一步工业化应用提供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支撑。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揭示金属颗粒诱导分子自旋三线态产生机制(图)
金属 颗粒 分子 纳米
2024/9/12
2024年9月1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动力学研究室光电材料动力学研究组研究员吴凯丰联合郑州大学博士陈宗威等,揭示了分子自旋三线态产生的新机制。该研究利用金属纳米颗粒与有机分子构建无机-有机杂化材料,通过金属-分子界面超快电荷分离,结合金属纳米颗粒中超快的电子自旋翻转,高效产生了分子自旋三线态。这一成果对分子三线态光化学的发展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出基于随机激光相干模式的真随机数生成器(图)
激光 光谱 纳米颗粒
2024/9/12
2024年9月1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氧碘化学激光器效率和光腔研究研究组(703组)胡墅研究员、郭敬为研究员、谭彦楠研究员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激光实现真随机数生成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仿生随机激光相干模式作为物理熵源,实现了单通道随机数瞬时速率初步达到40Gbps,为真随机数的生成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纳米催化剂上零碳燃料氨催化燃烧特性与反应机制精确探究(图)
纳米催化剂 燃料 反应
2024/9/16
绿氨(NH3)作为一种清洁零碳富氢的可再生新能源,在动力系统燃料方面极具应用前景。氨催化燃烧技术可以有效解决NH3直接火焰燃烧技术带来的点火温度高、NOx生成量大以及燃烧稳定性差等问题,成为目前氨能清洁燃烧与利用的重要突破口之一。高浓度氨催化燃烧稳定性与反应机理的解析是氨催化燃烧理论研究发展和对接应用技术需求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