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原子核物理学 >>> 核结构 核能谱学 低能核反应 中子物理学 裂变物理学 聚变物理学 轻粒子核物理学 重离子核物理学 中高能核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原子核物理学相关记录19条 . 查询时间(3.872 秒)
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ATLAS实验组近期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关于寻找暗光子(dark photon)这一重要新粒子的论文。该项工作是首次在强子对撞机上利用标准模型Z玻色子的稀有衰变来寻找暗光子,这一新途径有效地扩展了探索暗光子的参数空间,并且获得了国际上最好的灵敏度,受到审稿人、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与报道。
近期,我院BESIII实验团队与中科院高能所合作,通过研究关联产生的 对,首次对激发态奇粲介子的弱衰变()进行了实验研究。
近期,南京大学ATLAS实验团队通过精细研究希格斯粒子与陶轻子、弱作用规范玻色子的相互作用,在希格斯粒子的电荷共轭(C)和宇称反演(P)联合对称变换性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牛一斐教授团队与米兰大学Gianluca Colo 教授合作,解决了核物理中长期存在的“为什么Sn同位素链给出的状态方程这么软”这一谜题。相关研究发表在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征征为论文第一作者,牛一斐教授为通讯作者,兰州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
中子滴线(the neutron drip-line)给出了原子核存在的边界极限,即一种元素的原子核在质子数一定时最多能包含的中子数。对处于滴线的原子核,如果再添加一个中子,它将不再是一个束缚的体系,从而中子会“滴出”。测绘滴线位置是现代核物理的一个主要科学目标。滴线边界成了验证和校准各种核理论模型的试验场,对我们认识中子星和超新星爆发环境中宇宙元素的生成起源非常关键。最近两个研究组的实验扩展了我...
来自加拿大和美国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首次在实验室研制出能产生拥有量子化轨道角动量的中子的装置,为下一代量子材料的研发提供了全新途径,有望推进量子计算的发展,识别并解决基础物理学领域的新问题。
2022年7月9日,在第41届国际高能物理大会(ICHEP2022)上,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实验上的CMS合作组报告了一个可能由四个粲夸克组成的奇特粒子家族的发现。由于这些粒子内部由同一重味夸克组成,物理图像相对简单而利于理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研究强相互作用。清华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组成的“清华-南师”CMS组在这项研究中发挥了原创和主导作用。这是中国实验团队首次在LHC上...
在1960年代,物理学家Gell-Mann和Zweig独立提出了被称为夸克的亚原子粒子的存在。他们的模型成功地将拥有强相互作用的粒子 — 强子 — 描述为由两个或三个夸克组成。同时,理论家还预言了存在超过三个夸克的奇异强子,其性质与描述常规强子的夸克模型不同。
四中子态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全新物质形态,相当于Z=0的物质,受到物理学界非常大的关注。2019年11月11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许甫荣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物理评论C》(Physical Review C)上在线发表了题为“多中子体系的第一性原理无芯伽莫夫壳模型计算”(Ab initio no-core Gamow shell-model calculations of m...
四中子态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全新物质形态,相当于Z=0的物质,受到物理学界非常大的关注。2019年11月11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许甫荣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物理评论C》(Physical Review C)上在线发表了题为“多中子体系的第一性原理无芯伽莫夫壳模型计算”的文章,理论预言了四中子态的共振能量和共振宽度。2022年6月22日,由德国科学家团队主导,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赵鹏巍研究员、孟杰教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揭示了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中可能的轻核产生机制。2022年4月29日,相关研究成果以“裂变原子核断裂阶段的He-4动力学合成”(Dynamical synthesis of He-4 in the scission phase of nuclear fission)为题,在线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
原子核裂变是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重大科学发现之一。由于量子多体问题的复杂性,原子核裂变涉及的许多基本科学问题还有待回答,其中包括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何泽慧夫妇等在1947年发现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中涉及轻核出射,但其产生机制至今尚缺乏微观自洽的理论解释。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晓菲课题组与合作者利用激光核谱方法精确测量了丰中子Sc同位素的电磁性质,其中49Sc同位素的电四极矩结果“为独立粒子模型的图像提供了教科书级别的实验实例”,有效检验了现有大尺度壳模型和ab-initio IMSRG计算并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此项研究成果于2022年04月发表于《物理快报B》杂志上。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白世伟为第...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底夸克实验(LHCb)近期在底重子Λb0,K-介子和π+介子组成的三体系统中发现了两个新的底重子Ξb0的激发态,相关成果于2022年4月21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28 (2022) 162001】。清华大学工物系近代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牟宏杰完成了本次新发现的主要工作,张黎明副教授和博士毕业生王梦臻(2021届)指导了此次发...
作为“标准模型”的基本组成之一,粲夸克(c)领域的科学研究一直是我们探索无穷小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最低质量的含粲夸克重子(粲重子)Λc,早在40年前就已经被发现。然而,由于长期缺少实验进展,它的物理性质并没有被很好地理解。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