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肥料学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土壤肥料学相关记录298条 . 查询时间(2.311 秒)
2022年3月18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召开“多元生物有机肥料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项目验收会。验收组由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中衡通会计师事务所的5位专家组成。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王振翔、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顾文杰及项目负责人逄玉万等参加会议。
2022年3月14日,经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同意,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三产融合分技术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对资环所废弃物肥料化团队主持起草的2项地方标准进行了审查。专家委员会由山东省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王洪涛研究员、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徐建堂研究员、泉维洁研究员、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房用研究员、山东农业大学宁堂原教授、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张卫国研究员...
重金属、抗生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是畜禽粪便中主要的有害物质,特别是抗生素抗性基因传播日益受到关注。明确粪污抗生素抗性基因传播和去除关键驱动因素,对于降低粪污有机肥农用抗生素抗性基因传播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在亚马孙河流域,一种富含黑色物质的“印第安黑土”一直以来被当地农民用作提高土壤肥力的特殊肥料。现代研究发现,这种黑土其实是一种生物质炭,来自古老的动植物残余,为亚马孙盆地农业文明所留遗迹。目前,这种生物质炭的潜在功能正启发科学家为应对气候变化找寻新途径。近日,一篇刊登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的文章指出,全球制备和使用生物质炭的减排潜力可达到34亿—6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秸秆还田是一项土壤培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农业碳中和的重要方面。然而,有效的秸秆还田措施可以通过自身腐解增加土壤潜在氮库,刺激土壤氮素循环,提高土壤氮素的有效性;不合理的秸秆还田则会加剧多种形式(径流、渗漏、氨挥发、反硝化)土壤活性氮的损失。
2022年9月3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创新工程项目中专门购置白茶压制与包装设备,用于支持费县春曦茶业有限公司开发白茶,助力茶产业提质增效。山东省自上世纪“南茶北引”以来,一直以绿茶为主,近几年红茶发展速度较快,但白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使山东省茶叶品类相对单一。为了促进山东省茶叶多品类发展,茶叶研究所投入财力和人力,加大研发力度,力促山东白茶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费县春曦茶业是我院“三个突破”...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植物营养团队何萍研究员等著的《肥料养分推荐原理及应用》一书于2021年10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是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肥料养分推荐方法与限量标准”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和总结。
2021年12月29日,由生态所参与承办的上海市土壤肥料学会学术年会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召开,由于疫情影响,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主会场设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奉浦院区。来自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市郊农技推广中心、上海市园林科学院、上海化工院、光明集团及部分肥料企业等单位的土壤肥料科技工作者70余人参加了会议。学术报告会由学会副理事长周胜研究员主持。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微生物资源团队揭示过量施氮肥影响作物和微生物肥料互作的分子机制,为合理施肥增强植物-益生菌互作提供了理论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理(Plant Physiology)》上。
氮肥是作物产量的重要保障,但是农业生产上过量施用氮肥造成了土壤酸化等不利影响。氮肥过量会降低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的结瘤固氮,但氮肥对于广泛存在的根际益生菌与作物互作的影响仍然未知,根际益生芽孢杆菌是微生物肥料的主要生产菌种,揭示氮肥施用对根际益生芽孢杆菌与植物互作的影响,有利于科学指导化肥和微生物肥料的配施。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分子育种学科组张秋英研究员团队通过对40个不同鲜食大豆品种(系)进行了钾效率鉴定试验,从中筛选出了代表性的钾高效型材料进行了进一步的形态生理特征及其内在机制解析。研究发现,从钾素的利用角度,低钾条件下钾高效型品种对钾素的积累及干物质的分配调控能力更强,表现出优先供给库器官,因而具有较高的收获指数(HI)及钾收获指数(KHI)。
2021年10月16-18日,2021年(第十三届)全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管理与发展研讨会在河北正定召开。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主办,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承办。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北农业农村厅负责人等出席会议并讲话。大会邀请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余欣荣、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副主任李荣分别作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 推动耕...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苏彦华课题组通过对水稻基因组中同源钾通道OsAKT2的分析发现,与拟南芥等植物中的典型AKT2通道基因相比,OsAKT2的膜电位感应区(S4跨膜区)中编码精氨酸R的碱基发生了由AGA到AAG的序列顺序置换,导致该氨基酸变异为赖氨酸K。通过蛙卵双电极电压钳电生理技术进行系统的功能解析,证明水稻OsAKT2明显不同于典型的双向整流型AKT2钾通道,其主要介导K+的吸收(内...
近日,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发表封面论文。他们首次绘制了水稻-丛枝菌根共生的转录调控网络,发现植物不管是通过根途径还是菌根共生途径来吸收磷营养,均受到磷响应网络统一调控,从而回答了这一重要科学问题。
近日,华林中心困难立地植被恢复创新人才团队赴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开展“土壤—微生物”互作机制研究工作。该研究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