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改良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土壤改良学相关记录121条 . 查询时间(2.351 秒)
据统计,我国2021年园林垃圾产生量为2.45×107-3.74×107吨。传统的园林垃圾处理方式是焚烧和填埋,这会造成严重的温室气体排放、二次污染和资源浪费。好氧生物堆肥作为一种人工腐殖化技术,是一种有机质稳定化和回收资源的有效方法,可以将有机质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腐殖质可用作土壤改良剂或有机肥料,进一步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农作物产量,推动农业向着更高效、绿色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腐殖质的主要成分是...
2023年8月1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精准育种技术创新团队,率先研发出系列新型植物单碱基编辑器pAKBEs。7月31日,相关成果在《植物通讯(Plant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
为积极落实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工作部署,推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承担的黑土地保护利用科技攻关任务顺利实施,2023年7月,“黑土地产能和质量提升的现代生物学技术”项目现场推动会在哈尔滨召开。遗传发育所党委书记邢雪荣,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申倚敏,项目负责人曹晓风院士,以及科研发展部常务副部长李明和全国畜牧总站总畜牧师苏红田、牧草种质资源保存中心洪军处长先后到黑龙江省哈尔...
近日,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重金属生态毒理与污染修复创新团队研究发现,通过向土壤中添加钙基改性生物炭,并种植低镉累积玉米品种,可以有效修复碱性镉污染土壤,该研究为镉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土壤和耕作研究(Soil & Tillage Research)》上。
2023年5月20日-27日,水土保持研究所王飞研究员应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土地与水资源部邀请,参加了国际盐渍土研究网络第二次会议与面向可持续未来的盐渍土管理国际研讨会,并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水资源短缺地区盐渍化土壤的双脱盐治理技术(Double desalinization approach (DDA) as integrated for salt affected soil managem...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病害防控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阐释了球毛壳菌优化棉花连作土壤的作用机制,发现球毛壳菌可以增加连作棉田土壤细菌群落物种丰度和多样性、提高土壤酶活性、调节土壤养分平衡。该研究为新疆连作棉田土壤改良和治理提供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工业作物与产品(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上。
2023年1月22日,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在线发表中国农业大学曾昭海团队题为“Short‐term reduction in cropping intensity improves soil quality of topsoil rather than subsoil”的研究论文。本研究探究了复种强度对土壤碳氮储量和微生物资源限制的影响;评价了土壤质量指数(...
花序分枝数量决定果实数目,同时影响果实大小,是番茄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合适的花序分枝数已经成为优异番茄品种的一个重要指标。番茄花序分枝形成过程中分生组织发育进程和调控机制与拟南芥、水稻等其他模式植物非常不同。因此,揭示花序形态建成的调控网络对深入阐明番茄花序发育的生物学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2023年3月1日晚19:00,中国工程院院士、学科交叉卓越团队常务副理事长、园艺委员会主任、沈阳农业大学李天来教授应邀做了题为“设施蔬菜土壤障碍绿色防控”的专题学术报告。报告由团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刘金亮教授主持。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作物需水过程与调控团队研究发现,在新疆盐碱地土壤中施用能源类土壤改良剂,尤其是生物炭可优化土壤微生物类群结构,进而改善土壤盐碱环境、提高作物抗盐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图谱(Microbiology Spectrum)》上。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滨海盐碱地生物资源评价利用创新团队开展了不同生物质炭化还田方法对降低滨海盐碱地土壤氧化亚氮(N2O)排放的研究,发现相对于传统的低温热解法,水热炭化法对氧化亚氮排放的抑制效果更好,并初步揭示了相关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总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2022年9月7-8日,盐碱地综合利用国际大会在山东省潍坊市举行,大会主题为“盐碱地综合利用与粮食安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逄焕成研究员和李玉义研究员参加会议。逄焕成会上做了“秸秆隔盐增碳改良盐碱地技术策略”主题报告,从科学依据、应用基础、技术装备、产品研发等多个方面,分别介绍了秸秆隔层降盐技术与秸秆培肥降盐技术两个方案,并提出创新秸秆还田方式,是促进盐碱地快速降盐培肥增产的有...
2022年8月17日-18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主持的鄂尔多斯市“揭榜挂帅”项目“沿黄河流域农田污染防治与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现场观摩培训会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顺利召开。来自项目主持单位、参与单位以及鄂尔多斯市农牧局、科技局、市农牧业生态与资源保护中心、各旗区农牧局的相关领导及技术人员和媒体记者等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2022年6月28日,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菌种资源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受陕西益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邀约在沈卫荣研究员带领下赴定边县进行生物综合治理盐碱地土壤改良调研。
粮食作物中主要的多酚化合物按照结构差异可分为酚酸、类黄酮和原花青素,同时根据溶解性差异又可分为可提取和不可提取多酚。谷物和豆类因含有这些良好的抗氧化性的多酚具有广泛的营养保健功能,然而收获后长期贮藏和不当的保存方式会降低其抗氧化潜力。辐射技术,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常用于延长粮食作物等植物产品货架期、并保持其品质。此外,辐射技术还可以直接用于改良天然成分如多酚等化学组成。在已有的关于辐射加工对...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