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耕作学 >>>
搜索结果: 31-44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土壤耕作学相关记录44条 . 查询时间(1.853 秒)
作为一种具有润肺止咳、宁心安神功效的药用和观赏植物,百合在世界各地均有巨大市场。湖南邵阳市是龙牙百合主产区,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历来被作为进朝贡品,畅销国际市场,声誉很高。但百合枯萎病、炭疽病、疫病和细菌性软腐病以及线虫病等土传病害发生严重,导致了百合连作障碍问题,一般水旱轮作需要间隔3年以上、旱地轮作需要8年以上才能再植百合。
2020年8月5日,我校资源环境学院胡月明教授主持的NSFC-广东联合基金集成项目“赤红壤区耕地质量演变机理与提升机制”启动会议在广州市畔山酒店召开。广东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调研员钟自然,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小波、科学研究院院长谢青梅、资源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周艳华、科学研究院项目管理处苏弟华副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科技与成果转化处张建峰副处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科技处朱萍研...
2019年10月29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组织有关专家对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承担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粮食丰产增效专项中的“稻田合理耕作绿色丰产技术及示范”子课题,在宁乡市金洲镇箭楼村进行的中稻-再生稻绿色丰产集成技术示范现场进行了考察,专家组听取了汤文光研究员及团队汇报。
2019年10月22日,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湖南农业大学等单位专家,对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主持承担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湖南省双季稻区水田合理耕层构建技术指标研究与集成示范”(201503118-05)在华容县三封寺镇实施的定位试验研究与技术集成示范进行了晚稻现场验收。专家组听取了课题负责人汤文光研究员及团队的汇报。
坡耕地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农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耕作侵蚀已被认为是导致山区、丘陵坡耕地土壤景观演变、土壤退化和作物产量不稳定等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土壤景观条件、耕作工具、耕作模式等是造成坡耕地土壤位移和耕作侵蚀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关于耕作工具与耕作对象之间的作用及其对坡面土壤运动的作用机制研究还鲜有报道。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张建辉团队以我国西南地区一种主要的耕作工具——宽刃...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李光玉研究员带领创新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破译鹿科动物全基因组序列。驯鹿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不仅为研究人员从基因组水平挖掘驯鹿生长、代谢和抗寒等重要性状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科学指导,而且为驯鹿驯化历史、基因组演化、群体遗传及鹿类动物的进化等理论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于11月1日在线发表在《GigaScience》上。
近日,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学院高永和党晓宏为共同第一作者、汪季为通讯作者完成的论文“Effects of Tillage Methods on Soil Carbon and Wind Erosion ”(“耕作方式对土壤碳及其风蚀的影响研究”)发表在《Land Degradation& Development》(《土地退化与开发》)上。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离退办和老科协积极鼓励退休科技人员展示阳光心态,关心科技发展,坚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继续运用自己的特长、经验和智慧服务社会,为研究所“率先行动”计划和创新2020的实施增添正能量。近日,该所退休老同志谭云峰研究员主编的《油茶高效栽培技术与加工》一书在湖南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为了阻止土壤地力的急速下降,维持黑土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已成为改善黑土质量的一项重要实用农业技术。尽管保护性耕作能够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性状等,但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民中的推广进度极为缓慢。这主要是由于保护性耕作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机制不清楚。保护性耕作能否维持稳定的较高的作物产量?其影响途径又有哪些?
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决定了土壤质量的好坏,而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也是土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对土壤物理性质以及植物的生长具有极大的影响,团聚体稳定性是土壤复杂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已有的研究涉及到团聚体的水稳性,主要集中于一些土壤理化性质对团聚体结构的间接影响,而强烈耕作直接导致的土壤结构稳定性变化的机理还不清楚。
2012年3月5日-7日,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所(USDA-ARS)Gary S Banuelos教授来我所交流访问。Banuelos教授是美国知名的土壤学专家,他主要从事利用植物修复加利福尼亚高硒、高硼、高盐的土壤方面的研究。他整合了植物修复技术,不仅考虑作物的种类,还考虑到轮作、灌溉与排水管理、土壤中盐分的化学转移作用;并在生物技术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的产品,包括生物质燃料、富硒动物饲料、有机肥料...
中国的粮食安全,背靠的是18亿亩耕地红线。粮食安全年年提,时时重视,但决定着粮食总产量的耕地质量却长期被忽视。从一组数据的对比即可看出。2011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已经攻克了926.6公斤大关。而我国四大作物的平均实际单产仅为302公斤,略高于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93公斤的一半,不到高产纪录980公斤的1/3。“如果不提高耕地质量,而是单纯依靠增加投入和提高科技水平,即使我...
2009年9月16-17日,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会同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组对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承担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耕地保育与持续高效现代农业试点工程”重大农业基地项目之“黑土退化阻控与保护技术体系”和“东北地区粮食核心产区建设与可持续增粮战略研究”课题进行了中期现场评估。 
以液培、土培盆栽法结合大田试验对我国不同时代陕西关中地区的小麦品种进行了有效利用土壤潜在磷特性的鉴定。结果表明:小麦有效利用土壤潜在磷的特性不是随品种的更替而呈递增或递减趋势,新、老品种中均有高效利用土壤潜在磷的基因型;含有异源基因的小麦品种对土壤潜在磷的利用能力较强;土培盆栽法是一个较能代表大田试验的筛选小麦有效利用土壤潜在磷特性的方法,而液培法的干物质重不适用于作为该特性筛选的指标;土培盆栽法...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