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物学 >>>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土壤生物学相关记录268条 . 查询时间(0.414 秒)
中科院植物所冯晓娟研究组与合作者利用青藏高原海北站的长期增温控水实验平台,结合添加13C标记凋落物的土壤培养实验,通过微生物活体和残体标志物13C与胞外酶活性分析,对比研究了表底层土壤微生物作为土壤有机碳“分解者”和“贡献者”的响应。研究发现,与对照相比,五年的增温和干旱处理显著抑制了底层土壤中有机氮水解酶(亮氨酸氨基肽酶)的活性,降低了无机氮素(及水分)的可利用性,从而增强了微生物氮限制。通过以...
土壤微生物活动是驱动土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养分转化的重要因素,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取决于土壤微生物组的稳定性。因此,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会影响土壤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近年来,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损失对生态系统的威胁在国际上广受关注,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的相关研究成为热点。
微生物同化无机氮作用是构成土壤氮素保蓄能力的重要组成。合理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同化无机氮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氮素保蓄能力,减少氮素损失风险。然而,真菌和细菌作为土壤微生物的两大主要类群,如何真实有效区分并量化两者对无机氮的同化速率是个未解难题。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李晓波助理研究员在李志安研究员的指导下,与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多家机构合作,打破了常规采用选择性抑制剂的方法框架,创新性将“...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朱永官研究组通过一个长期施肥的农田监测点,探讨了不同施肥时间和施肥方式对于土壤微生物、线虫和蚯蚓肠道微生物中ARGs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RGs在线虫和蚯蚓肠道微生物中的命运不同,前者较后者有更高的富集水平;施肥方式显著影响了土壤中ARGs的数量和丰度,施肥时间则明显改变了ARGs的组成;我们进一步通过微生物溯源分析和共享ARGs数据构建了ARGs在土...
全球永久冻土中存储了大量土壤有机碳,约占全球土壤有机碳总量的30%~40%。全球变暖引起冻土融化,加速土壤有机碳分解,并释放甲烷等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形成正反馈效应。微生物活动驱动冻土中有机碳的分解,因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功能变化会深刻影响冻土融化过程中的有机质分解和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研究表明,不同年龄冻土的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具有较大差异,但尚不确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更大的因素是冻土成土年龄还...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选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作为多孔载体,采用共沉淀法-离子交换法制备磁性生物质炭-季鏻盐复合材料(MBQ)。针对耐药基因传播载体-活性菌体与游离DNA-的杀灭去除,通过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高通量qPCR等技术对MBQ阻控抗生素抗性基因传播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MBQ具有高效、长效及循环杀菌性能,可静电力“捕获”病原微生物,通过物理损伤、炭...
近日,由我校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沈其荣教授领衔申报的“土壤生物复合污染过程与调控”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资助直接经费1800万元,研究期限5年。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产生和维持的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是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问题,控制微生物种内遗传多样性的进化过程包括突变、选择、基因流动以及遗传漂变,与之对应,控制微生物种间多样性的生态过程包括物种形成、选择、扩散和生态漂变。在微生物生态学中,选择是确定性过程,漂变是随机性过程,扩散和多样化通常被认为是随机过程,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是确定性过程。土壤中生物体型大小是生物的基本属性之一,决定了生物个体的生...
青藏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高山冻土区,约占北半球高山冻土总面积的75%。由于幅远广阔加之常年低温,青藏高原冻土是我国重要的陆地有机碳库。作为全球变暖最敏感的区域之一,青藏高原冻土区气温变暖速率约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显著的气候变暖一方面可以促进冻土区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另一方面亦可以增加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以及植物源有机碳的地下输入。冻土有机质分解损失和输入累积之间的平衡决定了碳循环对未来气候的正负反馈...
氢气(H2)代谢微生物在全球H2循环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并参与耦合其他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许多微生物可利用H2作为电子供体,催化还原有机卤化物、偶氮化合物和痕量金属等污染物。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滕应课题组系统论述了H2代谢在环境生物修复中的作用,阐明了H2代谢参与共营养和氢化酶的研究现状,并提出H2代谢这种生物能源在土壤污染生物修复领域中的应用(Frontiers in Mi...
每年的12月5日是联合国“世界土壤日”。2020年土壤日主题为:“保持土壤生命,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Keep soil alive, Protect soil biodiversity)。为纪念这一日子,国际土壤学顶尖学术期刊《土壤生物学和生物化学》(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编辑部发表社论,遴选出2020年5篇深度切合这一主题的高亮文章。其中,以西北工业大学生...
近日,复旦大学生科院聂明团队在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土壤微生物产甲烷的热响应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减小》(The thermal response of soil microbial methanogenesis decreases in magnitude with changing temperature)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
日前,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研究员应邀担任国际知名微生物学期刊《Microbiome》及其姊妹刊《Environmental Microbiome》的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Microbiome》是微生物组学研究领域的主流期刊,收录人体、动物、植物以及环境中微生物组研究的相关论文,特别关注多组学、新颖的生物信息分析及其在微生物群落与宿主相互作用、微生物群落与功能的耦合关系等方面...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姚槐应团队以中国著名产茶区杭州西湖龙井种植区选取经过长期施肥的茶园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生物炭添加来探究其对于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N2O排放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通过对比对照处理和添加1%(质量比)的两种生物炭(豆科类生物质炭(legume biochar,LB)和非豆类生物质炭(Non-legume biochar,NLB))的微宇宙培养试验,系统研究了生物炭对茶园...
多环芳烃(PAHs)是我国农田土壤中主要有机污染物类型之一。针对面广量大的污染农田土壤,原位生物修复是一种绿色高效、环境友好的修复措施。南京土壤研究所蒋新研究员团队针对PAHs污染农田,利用大宗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制备生物质炭,提出生物质炭阻控-植物根际强化降解协同修复措施,系统阐明了根际环境中生物质炭-污染物-微生物多界面交互作用,实现安全高效的边生产、边修复过程。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